探析党史学习教育视域下的高校劳动教育

陈方会

(喀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 喀什 844000)

2022年3月2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的意见》指出:“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为重点,持之以恒推进党史总结、学习、教育、宣传,进一步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1]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至今,党史学习热情只增不减,日常化、多样化、科学化已经成为党史学习发展的一种趋势。劳动教育是实现立德树人的一项长期工作,是实现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重要一环。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引导学生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2]的道理。因此,党史学习教育与劳动教育是与时俱进的,是时代发展所需要的。通过党史学习教育,不仅为加强高校劳动教育提供了深厚价值,还客观回应了党对高校的教育部署。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认真回顾走过的路,不能忘记来时的路,继续走好前行的路。”[3]党史知识内涵丰富、意义深远,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丰厚的劳动教育思想,不仅为高校劳动教育发展提供了理论经验和不竭动力,同时,也促进了大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1.1 劳动教育是提升大学生抵御挫折的重要资源

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以及各方面的压力和竞争,大学生难免会出现困惑、迷茫、失落等负面情绪,如果这些情绪不能得到正确引导和及时解决,他们往往会产生悲观心理,进而否定自己,甚至做出不理智的行为。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程,生动演绎了不同年代我们党和广大劳动群众为推动社会发展而艰苦奋斗、迎难而上、吃苦耐劳的美好品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开展的大规模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积极鼓励知识分子到农村参加劳动,与基层群众紧密结合,激励青年要在艰苦劳动中经历风雨、增长阅历、磨砺意志,锻炼成长。青年习近平就是在上山下乡这样艰苦环境中磨炼7年,成就了他处事不惊、踏实肯干、迎难而上的坚韧意志。近年来,大学生校园自杀事件引起了社会关注,究其原因还在于大学生心理素质低,缺乏强大的抗挫能力。新时代加强高校劳动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在艰难环境中提高应对困难的能力,在实践过程中体验劳动的苦与乐、悲与喜,锤炼心理素质,增强抵御挫折的决心。

1.2 劳动教育是培养大学生责任感的重要手段

在党的百年发展中,劳动教育内涵不断丰富和发展,劳动教育的价值取向“从救国救民、实现‘四化’的工具价值定位向培养新时代全面发展的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转变”[4]。劳动教育作为国家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再囿于教育的某一个方面或者某一个阶段,而是站在了一个更高、更长远的位置,这就意味着高校不仅要培养大学生知识技能和实践能力,还要培养其“关心国家、关心人民、关心世界”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革命先驱李大钊曾说:“只要青年多多地还了农村,那农村的生活就有了改进的希望;
只要农村生活有了改进的效果,那社会组织就有进步了。”[5]国家的强大和繁荣离不开人民的社会责任感,青年学生作为推动国家发展的主力军,必须要勇于担当新时代所赋予的历史责任。然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不是夸夸其谈、纸上谈兵,必须要深深立足于劳动实践,并且在劳动中自觉承担重任,逐渐培养对自己、他人和社会的责任心。

1.3 劳动教育是大学生实现幸福人生的重要途径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我国社会结构的调整,在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享乐主义、一夜暴富、不劳而获等不良思想,使人们产生了对劳动的偏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世间的一切成就、一切幸福都源于劳动和创造。”[6]劳动是创造物质基础、实现个人幸福、追求美好未来的重要途径,这就充分肯定了劳动对于人们追求幸福人生的重要价值。大学时期是学生起航青春梦想、追求幸福人生的关键时期。为此,高校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劳动与幸福人生的辩证关系,始终保持勤能补拙、持之以恒的劳动态度,在劳动中感受人间百味,领悟幸福不易,从而更加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珍惜美好生活,进而将劳动转化为强大的精神力量,推动幸福生活的最终实现。

党史学习教育与高校劳动教育相结合,既是劳动教育创新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两者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呈现出思想相同、内容相通、目标一致的特点。

2.1 指导思想相同

党史学习教育和劳动教育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党史学习教育是通过学习我们党百年艰辛历程、伟大历史成就来教育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其目的在于引导始终坚定政治方向,达成思想共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唯物史观是我们共产党人认识把握历史的根本方法。”[7]这为党史学习教育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党史学习过程中,我们要以更加全面、客观的眼光去认识和分析中国共产党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实事求是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承认历史、尊重历史。劳动教育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理论基础,是我们党百年来实施的一项长期教育方针,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始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劳动教育亦是如此,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才能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行。因此,不管是党史学习教育还是劳动教育,从教育方向来看都必须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只有方向正确,才能走向成功。

2.2 教育内容相通

红色资源是党史学习教育和劳动教育的共同教学资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8]在党的百年征程中,形成了丰富的劳动教育红色资源:有伟大而光荣的劳模典范,以及在他们身上体现的“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和“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在党史学习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地利用红色资源加强引导,从而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这些劳动教育红色资源充分展现了劳动者在革命、建设、改革时期的实践作风和精神面貌,是高校培养大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养成良好劳动习惯、增强劳动情怀的重要资源,必须要加大红色资源保护和开发力度。总之,红色资源为党史学习教育与高校劳动教育相结合奠定了基础条件,形成了相互融合贯通的教育内容。

2.3 育人目标一致

党史学习教育和高校劳动教育与国家教育目标同向同行,即: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经历了百年的沧桑变化,我们党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等都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初心不改、勇担使命的伟大品质。从劳动教育来看,不管是在革命战争年代为革命胜利服务,在新中国成立后为经济建设服务,还是在改革开放时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劳动目标都紧紧围绕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新时代,在《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也明确指出:“坚持党的领导,围绕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着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9]可见,党史学习教育和高校劳动教育有着一致的教育目标,这也为双方相结合形成了共同的价值定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了解一个国家从哪里来,才能弄懂这个国家今天怎么会是这样而不是那样,也才能搞清楚这个国家未来会往哪里去和不会往哪里去。”[10]将党史学习教育与高校劳动教育相融合,可以正确引导大学生培养其爱党爱国情怀,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增强劳动教育获得感。为此,高校劳动教育应该在劳动教育的活力、形象、保障等方面下功夫。

3.1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劳动教育活力

“劳动化”的教学在当前教学中依然存在,主要表现为呆板、机械、僵化等特点,在这种教学手段的影响下,教育者成了纯粹的灌输者,而不是引导者。受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灌输式教学在部分高校仍然占据主要地位,教师出现为教而教的现象,以致教育失去活力和创造力。因此,高校要转变教学方法, 灵活运用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课堂教学在于理论讲授,保障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
实践教学服务于课堂教学,是对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方面,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认识到劳动教育的必要性,懂得践行劳动的伟大意义。教师要善于引入大学生生活中所熟知的劳动模范案例,如:雷锋、焦裕禄、袁隆平、郭明义等作为教学资源,通过视频播放、PPT展示的方式对人物出身背景、英雄事迹进行讲解,并且在讲解过程中设置互动环节,以“一问一答”的方式为学生解疑释惑,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这样不但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活力和效率,而且进一步完善了学生的知识体系,形成尊重劳动、热爱劳动、敬佩劳动者的情感认同。

另一方面,实践教学是对课堂教学以外问题的补充和解答,是创新劳动教育的重要手段。“脚踏实地、真抓实干”是劳动者精神面貌的真实体现。在教学中,教师不要一味地进行理论灌输、空谈理论,而是要深入实践,让学生从中检验理论的科学性。第一,以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为依托,建设移动课堂。教工党支部、师生党员要积极参与劳动实践,通过老党员讲故事、师生党员时政交流、实践基地讲授“党课”等活动,实现劳动教育入脑入心。第二,构建“劳动教育+”育人模式,积极打造“大思政”格局。例如:构建“劳动教育+劳模宣讲”的育人模式。定期举办“劳模就在我身边”的宣讲活动,积极邀请劳动模范进校宣讲,现场分享自己的劳动事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引领学生成长成才。

3.2 丰富宣传方式,塑造劳动教育的形象

从古至今,由于受我国传统文化观念和城市化发展取向威胁等因素的影响,劳动教育受到了人们的轻视。当谈及劳动时首先想到就是体力活、苦力活、脏活,一提到劳动者就想到的是农民、工人等形象。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任何一份职业都很光荣。”[11]因此,高校劳动教育要丰富宣传方式,做好宣传工作,更好地塑造劳动及劳动者良好形象,打破大学生对劳动的刻板印象。

一方面,高校要拓展线上宣传平台。线上宣传受众广、速度快、灵活性高、交互性强。第一,高校充分利用好线上宣传优势,通过微纪录片、短视频、微电影等多种渠道,将党史中关于共产党人带领劳动人民为创造新中国、构建新时代而辛勤劳动、创造性劳动的劳动者形象和优良品质直观展示出来。第二,高校建立“云上”红色档案馆,定期举办“云展览”活动。高校要充分发挥档案的历史记忆功能,通过整合校内外资源,汇集劳动模范英雄事迹,并以文字加照片的形式展示出来,让学生能够走进历史记忆,引发情感共鸣。通过影片观赏、档案馆展览,让学生直观感受劳动是伟大而光荣的,劳动者是幸福而美丽的,是人民心中的大功臣。

另一方面,高校要依托线下宣传载体。第一,以校园报刊、宣传栏、广播等基础设施为依托,利用特殊节日举办“歌颂劳模”作品征集赛,并将优秀作品进行刊登、宣传,通过以先进的事迹感染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在潜移默化中逐渐改变学生对劳动者的刻板印象。第二,以开展高质量校园活动为依托。各学院可以根据学科特色,定期举办学院活动,如:舞蹈专业的学生可以举办歌舞表演,将劳动故事生动演绎出来。此外,各院系要积极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社区服务、卫生清洁等各项劳动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来发现劳动本身的价值,体验劳动过程所带来的快乐,感受劳动成果所带来的自豪,真正领悟“劳动是一切成功的必经之路”的道理,从而放下对劳动的偏见。

3.3 强化师资建设,增强劳动教育的保障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对劳动教育的重视度不断提高,但是,从劳动教育演变过程来看,劳动教育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经历了很长时间,并且在教育对象上主要偏向中小学阶段。随着国家教育的发展和社会人才的需求,高等学校劳动教育得以重视,但是,由于部分高校教师在劳动教育方面缺乏专业性、规范性,以致不能更好地满足人才培养需求。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阵地,教师是人才培养的主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才培养关键在于教师,教师队伍素质直接决定着大学办学能力和水平。”[12]因此,高校劳动教育要加强师资培养,积极建设一支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高水平教师队伍,保障劳动教育不断迈向新台阶。

一方面,建设一支专业教师队伍。百年来,劳动教育突破了工具性教育手段的格局,实现了以培养生产技术人才为目标到培养具备核心素养人才的转变。[13]新时代劳动教育不能只局限于技术人才的培养,要更加注重学生理论体系的构建,这就给教师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首先,高校要守好第一道关口,提高教师聘选条件,增强任用教师整体素养;
其次,高校要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并将劳动教育纳入培训计划,通过劳模精神专题讲座、高校经验交流等途径来提高教师的理论素质,强化劳动认知。

另一方面,高校要建立劳动教育多元评价机制,即:高校在评价方式上要通过劳动过程观察、劳动经验分享、劳动成果展示等方式;
在评价内容上要以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劳动技能等作为评价内容;
在评价主体上建立“学校—教师—学生”三位一体评价模式。高校要对表现良好的教师给予奖励,激发教师模范引领的积极性,从而培养更多高素质教师队伍。

新时代大学生作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力量,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加强高校劳动教育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科学劳动的情怀,是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重要一环,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现实需要。劳动教育是时代所趋、事业所需。在新的历史时期,必须把劳动教育作为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工作全方面推进,为实现文化强国建设提供重要支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重要保障。

猜你喜欢党史劳动大学生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22年5期)2022-05-25第一次学党史小学生优秀作文(低年级)(2021年12期)2022-01-12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科普童话·学霸日记(2021年5期)2021-09-05党史告诉我们什么?当代陕西(2021年13期)2021-08-06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湘潮(上半月)(2021年3期)2021-07-20党史上的今天海峡姐妹(2021年12期)2021-01-01热爱劳动文理导航·科普童话(2017年5期)2018-02-10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当代工人·精品C(2016年6期)2017-01-12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人生十六七(2016年14期)2016-12-01让大学生梦想成真中国火炬(2013年7期)2013-07-24

推荐访问:劳动教育 视域 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