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地方农业院校涉农学科群特色建设构想

沈雪峰 冯乃杰 邓伟强 郑殿峰

[摘 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国家重大决策和战略部署,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文章以广东海洋大学为例,针对传统学科存在的学科建设特色不突出、创新型人才培养能力不强、社会服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提出涉农学科群特色建设的思路,探索地方涉农高校如何在此背景下培养出具有“三农”情怀和创新创业能力,服务乡村振兴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创新型农业专门人才。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
地方农业院校;
涉农学科群;
特色建设

[中图分类号] G64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3)04-0022-03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为了解决好“三农”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1]。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即《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明确了乡村振兴的目标和途径。2018年9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第一个五年工作做出了具体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篇大文章,要统筹谋划,科学推进,并为乡村振兴战略指明了五个具体路径,分别为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乡村人才振兴、乡村文化振兴、乡村生态振兴和乡村组织振兴。2021年广东省委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精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落地见效,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提供有力支撑。

对于高等农业院校而言,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属性使然,也是自身办学特色和优势、学科布局的必然[2]。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有所作为,既是时代赋予高等农业院校的历史使命,也是高等农业院校的职责所在,还是高等农业院校推动自身内涵式发展的大好时机。高等农业院校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助力乡村振兴,自觉肩负起历史使命与责任。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进程中,地方农业院校在学科布局、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有着更懂农业、更亲农村、更近农民的优势,应主动承担起地方高素质农业科技人才培养、现代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当地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责任[3]。在当前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背景下,广东海洋大学滨海农业学院涉农学科群应立足于自身的区位优势和滨海农业特色,凝聚农院人的智慧、贡献农院人的力量,为雷州半岛乃至北部湾地区乡村振兴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科技保障[4]。

一、传统农业学院的现状

广东海洋大学是广东省人民政府和自然资源部共建的省属重点建设大学,是一所以海洋和水产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是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优秀院校,是具有“学士、硕士、博士”完整学位授权体系的大学,是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学科建设高校。学校的前身是创建于1935年的广东省立高级水产职业学校。其是广东现代海洋水产教育的发端,几经迁徙之后升格发展成农业部直属的湛江水产学院。1997年1月,由具有62年办学历史的湛江水产学院和具有39年办学历史的湛江农业专科学校进行了实质性合并组建湛江海洋大学。2001年12月,湛江气象学校并入湛江海洋大学。2005年6月,经教育部批准,湛江海洋大学更名为广东海洋大学。

广东海洋大学滨海农业学院前身为始建于1958年的华南农学院湛江分院农学系,其后先后更名为湛江农业专科学校农学系、湛江海洋大学农学院、广东海洋大学农学院,2019年更名为广东海洋大学滨海农业学院(以下简称学院)。经历60多年的发展,学院已具备坚实的办学基础、较强的办学实力、较高的科研水平,做出了较大的社会贡献。现有教职工134人,正高职称人员33人,副高职称人员34人,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5人,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68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入选“广东省扬帆计划人才”8人,获评“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2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全国知识型职工先进个人”1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广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8人。学院拥有国家级和省部级教学科研平台11个,国家级和省级一流专业3个,先后为广东省农业农村发展培养了优秀毕业生上万人[4]。然而,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作为传统农业学院,学院依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学科建设特色不突出

学院设有畜牧学、作物学和风景园林学3个一级学科,动物科学、动物医学、林学、农学、生物技术、园林、园艺、植物保护等8个本科专业;
既有植物生产类,又有动物生产类;
既有海岸带种植的红树林,又有陆地生长的农作物;
既有海洋微生物药物开发,又有陆地畜禽疫病防控。总的来讲,学科门类大而全,科研方向多而杂,教学科研团队少而小。

(二)创新型人才培养能力不强

学院拥有作物学和畜牧学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有作物遗传育种、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作物生态学、热带园艺作物学、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动物生产学等7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有农业硕士(农艺与种业、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畜牧)、风景园林硕士和兽医硕士3个专业硕士类别。总体来看,研究生招生专业多,几乎涵盖了农业院校的涉农专业,但是创新人才培养能力不强,获评全国优秀硕士毕业论文数量少,获评广东省优秀研究生人数少。

(三)社会服务体系不健全

学院现有各级农业农村科技特派员40余名,广东省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8名,重点开展水稻、波罗蜜、辣椒、狮头鹅、雷琼黄牛、雷州山羊等的技术服务,先后举办技术服务、专题培训100余场次,召开现场观摩会100余次,累计培训农民达上万人次。相关新闻先后數十次在新闻联播、CCTV-2、CCTV-7、广东省电视台和湛江市电视台等中央和地方媒体进行了专题报道。但很多社会服务依靠项目支撑,缺乏服务的持续性和组织的完善性,导致社会服务体系不健全。

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涉农学科群特色建设的思路

(一)立足滨海农业特色,找准学科群特色发展方向

近年来,广东海洋大学围绕“海空、海面、海边、海下、海底”五个方向调整优化现有的学科专业,拓展学科专业方向覆盖领域,逐步形成了“4+2+N”大海洋学科体系,办学特色愈加鲜明。2019年12月28日,举行了滨海农业学科群发展专家咨询论证会。滨海农业学科群建设符合学校作为海洋大学的内涵发展与错位发展的需要,并有利于滨海与海岛的乡村振兴事业的发展。围绕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学院明确学科群建设目标与定位,立足传统学科区域优势、滨海热带农业特色和北部湾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锚定“海边”,利用世界农业边缘区沿海滩涂和海岛资源,发展滨海农业学科群,依托学院的作物学、园艺学、畜牧学、园林和林学等学科资源以及耐盐碱水稻、盐生蔬菜和盐生牧草研究领域,重点发展耐盐碱水稻、盐生蔬菜、滩涂牧场和红树林开发与保护4个滨海特色鲜明的学科群,开辟广东省和海南自贸港的粮食、蔬菜和肉蛋奶供应新的阵地,增加沿海旅游开发新看点,培育海洋经济新的增长点。滨海农业学科群建设方案和特色发展方向已得到学校的有力支持。2020年和2021年先后获批校级培育项目广东海洋大学滨海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耐盐碱植物种质资源创新中心。

2021年3月底,科技部批复同意并支持湖南建设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创新中心由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牵头,联合海南大学、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有限公司、广东海洋大学、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等11家单位共建。根据中心建设方案,由广东海洋大学作为建设单位的“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华南中心”一同获批,标志着广东海洋大学国家级科研平台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同时,这也充分说明滨海农业学科群的发展构想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二)突出农业学科优势,创建国际一流的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是学校和学院发展的重中之重,是推进学校和学院建设的关键着力点,也是学校各项事业发展的第一要素[5]。2019年以来,滨海农业学科群采取“引进与培养相结合,专职与兼职互补,自有与外聘兼顾,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思路,优先吸纳具有海外留学经历或丰富教学经验的中青年教师,从海外、国内科研院所、兄弟院校先后聘任了“海稻86”发现者陈日胜,著名水稻研究专家马国辉研究员,美国田纳西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王华骞(Hwa-Chain R. Wang)以及新西兰林肯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拉维·古勒雷腾(Ravi Gooneratne)为学校拔尖人才讲座教授。全职引进教员郑殿峰教授等15人,每年选拔若干名优秀青年教师到国内外知名大学进修培训。针对引进人员,实行岗前培训和主讲教师资格认定,制定实践教学教师培养制度,建立青年教师业务能力培训和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提升。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而团队的凝聚力与战斗力是实现创新的根本[6]。近年来,滨海农业学院积极推进科研团队建设,组建了海水稻团队、耐盐蔬菜团队、滨海牧场团队、红树林保护团队等。其中,以海水稻团队为核心组建了广东海洋大学袁隆平院士海水稻创新团队,并于2020年12月份和2021年8月份分别获得湛江市科学技术局和广东省教育厅立项支持。

(三)强化创新能力培养,改革大学生培养体制机制

1.开设创新实验班

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推动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的有效衔接,实行“本—硕”贯通式培养,加大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比例;
依托国家級、省部级研发和实验平台,从大学一年级起进入科研实验室,参与科研活动,拓展学术思维;
依托国家留学基金委“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和各类校际合作办学项目,或通过引进国外优质教学资源,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高层次、高水平创新型人才。

2.培养应用型人才

面向乡村振兴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利用生物、信息等领域的科技新成果,改造、发展传统农学专业,构建专与博结合、理论与实践兼备的应用型农业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实践教学平台和技能实训基地建设,建立并完善与现代农林牧产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化实践技能培训体系;
遵循农业产业发展规律,创新专业实习过程管理模式,培养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懂经营、善管理”的实用技能型人才。

3.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

通过分类分层次设置课程,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普遍提高,调整研究生选修课程比例,支持研究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研究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积极承办广东省研究生学术论坛,学院于2019年和2020年分别举办了畜牧学和作物学学科研究创新学术论坛,为研究生提供了一个学术成果与创新思维的交流平台,可以拓宽学术视野,启发科学思维,培育创新文化,形成鼓励创新、争先创新、勇于创新的理念,营造良好的创新学术环境。

(四)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完善社会服务体系

1.完善科技特派员服务体系

实行科技处负责管理制,由科技处建档立案、定期考核、集中结题并提出合理化运营与管理建议;
落实学院科研副院长责任制,负责项目的督促执行和现场考察等工作,农业农村科技特派员对接帮扶点,开展课题研究、产业帮扶、乡村振兴等工作,形成由点到线再到面的服务体系。上述措施实行后,先后涌现出了周鸿凯研究员、贾汝敏教授为代表的科技特派员典型案例。

2.组建现代滨海畜牧产业学院

2018年,广东海洋大学联合正大(湛江)现代农业投资有限公司等5家现代农牧企业,合作建立了现代滨海畜牧产业学院。该学院依托动物科学等国家特色专业,以滨海地区现代畜牧业发展需求为目标,围绕动物种质资源利用、海洋饲料资源开发和海洋气候动物优质聚焦生产等关键问题,致力于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积极服务乡村振兴战略。2020年,现代滨海畜牧产业学院入选广东省第二批示范性产业学院。

3.主办中国海水稻发展论坛

中国海水稻发展论坛由广东海洋大学作物学学科发起,现已成为永久性落户湛江的高层次人才学术活动,也是国内外耐盐碱水稻研究领域的盛会。该论坛分别于2019年和2020年连续举办两届,累计吸引了全国耐盐碱水稻研究领域的600多人,并逐渐在国内外形成了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学术活动。

三、结语

围绕海洋强国、海洋强省以及学校向海发展需求,广东海洋大学积极构建滨海农业学科群。近三年来,成功获批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华南中心,立项资助袁隆平院士海水稻创新团队,获得各级各类科研课题200多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专项课题等国家级科研项目30余项,省部级科研项目80多项,到账经费6000多万元;
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被SCI等三大索引收录50余篇;
获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金奖,广东省科技进步奖等省部级科研奖6项,厅市级科技进步奖15项;
验收、鉴定成果50余项,通过省级新品种审定20余个;
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1项;
出版专著12部,教材6部。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5项、二等奖4项,植物学与动物学学科排名进入ESI全球前1%,2020年畜牧学入选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

[ 参 考 文 献 ]

[1] 李伟凯.高等农业院校服务区域乡村振兴的探索与实践:以东北农业大学为例[J]. 中国农业教育,2020,21(6):10-16.

[2] 程华东,陈宇施.农业大学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模式与路径分析:以华中农业大学为例[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144-150.

[3] 吕新,张泽,侯彤瑜,等.“新农科”背景下农学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教育现代化,2019(68):16-18.

[4] 沈雪峰,鄭殿峰,赵黎明,等.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广东海洋大学农学专业为例[J]. 教育教学论坛,2021(6):101-104.

[5] 裴世保.建立引才质量保证体系,促进一流师资队伍建设[J]. 大学教育,2020(4):35-37.

[6] 尹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协同创新能力评价研究:以高校协同创新中心为例[J]. 大学教育,2016(4):7-8.

[责任编辑:雷 艳]

猜你喜欢学科群农业院校海洋大学高等农业院校学科专业优化调整研究黄河黄土黄种人(2022年4期)2022-04-23农业院校遥感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探讨地理信息世界(2021年2期)2021-08-14中国海洋大学作品选登科技进步与对策(2021年3期)2021-03-11“互联网+”背景下高等农业院校分析化学课程的建设与实践高师理科学刊(2020年1期)2020-11-26中国海洋大学 自主招生,让我同时被两所211大学录取意林·全彩Color(2019年7期)2019-08-13山东环境资源学科群秘书长座谈会召开山东冶金(2017年6期)2017-04-09식민 상황과 이태준의 고향의식韩国语教学与研究(2017年2期)2017-03-07论学科群的刀背结构与效应中国林业教育(2017年2期)2017-01-17浅谈农业院校学生的道德教育山西农经(2016年3期)2016-02-28La communication sino-française法语学习(2015年2期)2015-04-17

推荐访问:农业院校 构想 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