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心理学论文8篇

护理心理学论文心绞痛疾病是一种心脏本身的器质性疾病,而临床发现一些精神障碍如焦虑、愤怒、惊恐等负面情绪会加重和诱发心绞痛疾病的发生,有时甚至会导致患者死亡。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护理心理学论文8篇,供大家参考。

护理心理学论文8篇

护理心理学论文篇1

心绞痛疾病是一种心脏本身的器质性疾病,而临床发现一些精神障碍如焦虑、愤怒、惊恐等负面情绪会加重和诱发心绞痛疾病的发生,有时甚至会导致患者死亡。这就对临床的护理治疗提出要求,在一般的常规治疗基础上,心理治疗也显得尤为重要。此试验着重探讨心理综合护理对急性心绞痛疾病患者治疗疗效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2012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心绞痛疾病患者100例,男69例,女31例,年龄40~92岁,平均60岁。将10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50例。试验组患者在接受常规药物治疗的同时进行心理护理治疗,对照组患者只接受常规药物治疗,治疗4个月后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情况,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实验实施法案

综合护理治疗观察疗效。

1.2.1心理护理治疗:

通过调查问卷和临床接触对患者进行心理健康评级,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心理治疗方案。密切联系家属,做好患者家属思想工作,给患者鼓励打气,使患者在治疗期间有良好的心理状态,使患者对疾病的治疗充满信心。在临床工作过程中,要详细给患者介绍治疗期间应该注意的有关问题,及时联系家属密切观察患者情况,对治疗过程中出现的有关心理问题要及时沟通解决。

1.2.2生活指导:

强调饮食问题,对于冠心病心绞痛疾病的患者,为了避免加重心脏负担,要吃一些低盐、清淡易消化、低脂肪的食物,禁止迟过冷过热的食物,进食要慢,不能吃的过饱。禁止喝酒和浓咖啡和浓茶,避免吸烟。可适当吃些新鲜的水果,保持大小便通畅。

1.2.3放松练习:

所谓的放松练习就是一种心身放松的练习方法,包括肌肉放松和心理放松。要求患者静坐或平躺,保持从头到脚的肌肉放松状态,在练习期间要保持一种若有若无的状态,每次锻炼25min,1次/d。

1.2.4良好的临床护理:

给患者舒适干净的病房环境,使患者保持舒适的体位,使患者达到心理舒适的状态。

1.3疗效评定

对于心绞痛疾病完全缓解、心电图ST-T恢复正常、压低的ST段回升0.1mV以上的情况认为完全显效;对于心绞痛疾病发作减少、ST-T有所好转、压低的ST段回升0.05mV以上、倒置T波变浅的患者,认为治疗室有效;否则,认为治疗无效。

2结果

2.1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预后情况比较:见表1。可以看出试验组对高胆固醇、高血压和心电的改变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试验组和对照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2。试验组治疗优于对照组。

3小结

危害心血管疾病的因素有很多,这些危险因素大多与不良的生活方式和心理相关因素有关,对于心理和生活方面的干预治疗是现在疾病治疗的重要内容之一。心理紧张和情绪激动会导致交感神经系统兴奋,导致机体内的儿茶酚胺增加,使心跳加速。导致血压升高,心肌耗氧量,致使心肌缺氧,会加重冠心病心绞痛疾病患者的病情。通过干预治疗如心理治疗、生活指导、放松训练以及舒适的护理,能够改变神经的兴奋性,能够很好地调节内脏和血管的各项生理,是患者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1-2]。

通过上述干预治疗后发现,试验组患者预后情况明显比对照组好,患者的症状、血压血脂、心电图显示情况明显比对照组好,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得到提高。临床护理证实综合护理治疗明显优于一般护理治疗。因此本试验很好地为临床工作提出一定的指导,对于急性心绞痛疾病的患者容易出现心理疾病,综合护理治疗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疾病情况。

护理心理学论文篇2

随着医学模式向生物G心理G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及护理模式向整体护理模式的转变,病人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目前的临床心理护理还远不能满足病人的需求。原因之一是护理心理学的教学方法大多采用传统的理论授课方式,学生不能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有效地应用到以后的临床工作中。而情景教学法可以使学生有效地理论联系实践,已成为护理教学中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但是,目前情景教学法大多是教师为主体组织案例,学生课堂演练,教师点评,在某种意义上学生仍然属于被动接受者,是教师直接“工作经验”的灌输。为了更好地体现情景教学法的效果,本文在护理心理学教学过程中采用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情景教学法,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教学对象

选择我校2011级护理本科生100名为实验组,男12名,女88名;2010级护理本科生104名为对照组,男11名,女93名。两组学生的年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1.2 教学内容

护理心理学教学共46学时,教材选用杨艳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护理心理学本研究选择与病人心理护理有关的知识体系共18学时的内容进行试验。两组学生在教学学时数、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方面完全相同,并且由同一老师授课。

1.3 教学方法

1.3.1 对照组 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即以讲授为主、多媒体辅助的教学方法。

1.3.2 实验组 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情景教学方法。

①分组:本研究的授课内容主要包括临床常见9大类型病人的心理护理,根据授课内容将学生分为9个小组,每组10~12人,每组学生分别参与一种类型病人的心理护理的情景教学,给每组学生发放相关疾病的临床专业知识资料,让学生做好收集资料前的准备工作。

②收集资料,确定主题:针对每一种类型病人的心理护理,在每次上课前4周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通过文献检索、临床见习、观看视频资料,收集相关疾病病人心理护理的资料。

③整合素材,完成完整案例:学生将自己收集的资料整理并加工成完整案例,在课前1周上交给老师,老师和学生讨论修改,最终形成完整的案例。

④课堂情景模拟演练:学生根据自己收集整理的案例准备好所需要的道具,如血压计、体温计、输液器等,自行安排扮演案例中的不同角色,如病人、医生、责任护士、治疗护士、病人家属等。情景模拟演练的案例包括孕产妇、儿童病人、临终病人、慢性病病人、围手术期病人、急危重症病人、恶性肿瘤病人、器官移植病人和危机事件后创伤病人的心理护理。演练前组长简要介绍案例及小组成员的角色分配,然后开始情景模拟演练。课堂演练的时间一般控制在20min左右。

⑤分组讨论:针对课堂演练内容,全班同学分组进行讨论,老师进行总结点评。分组讨论时间一般控制在30min左右。

1.4 教学效果评价

1.4.1 学生评价 对实验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以学生为主体的情景教学方法是否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团队协作能力、提高护患沟通能力等,采用匿名形式,在课堂教学结束后发放给学生,20min后当场收回,回收率为100%。

1.4.2 考试成绩 实验组学生期末考试采用B卷试题,对照组学生采用A 卷试题。A 卷和B卷试题由授课教师在相同时间统一命题。两套试题均为百分制,题型和分值分布情况相同,试题的难易程度无差别。本研究所选用的教学内容在A 卷、B卷试题中所占的分值均为20分,包括1个案例分析题和1个简答题。抽取这20分的试题对两个年级的学生成绩进行比较分析,同时对总成绩进行比较。

1.5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结果以x ±s 表示,两组数据比较采用t 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 果

2.1 实验组学生对以学生为主体的情景教学法效果的评价

实验组60%以上的学生对以学生为主体的情景教学法持肯定态度。

2.2 两组考试成绩比较

实验组改革教学方法部分内容的成绩和总成绩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19、2.106,P<0.05)

3 讨 论

3.1 以学生为主体的情景教学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护理心理学是一门概念抽象、理论性强的学科,目前大多数院校采用的是传统的理论授课模式,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在大学生学习过程中,学习兴趣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能决定学生的学习强度,有助于维持学习活动的力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行为的实施者,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人才的先决条件。本研究结果显示,77%的学生认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情景教学法激发了自己的学习兴趣。在该教学方法实施过程中,学生以主体形式参与教学活动的内容较多,例如,学生要根据任务寻找资料、确定主题,同时还要反复修改、整合素材,形成完整案例。保持兴趣的一种方法是不断地提问题。学生完成案例的过程,也就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学生在不断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了稳定的学习兴趣。但是也有11%的学生认为该教学方法没有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有12%的学生持无所谓态度,这可能与学生的参与程度不同有关。

3.2 以学生为主体的情景教学法能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团队协作能力是当今社会人才应具备的重要能力之一,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其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本研究实验组以小组为单位收集材料、组织案例、进行课堂表演,每个学生在小组内分工不同,但是有共同的目标。对于这样的团队工作而言,每个成员的个人能力固然重要,而团队不同成员之间相互信任、协调合作的能力更加重要。通过课堂演练和小组讨论,教师发现大多数小组组织有序,每个学生分工明确,能够把理论知识和案例密切结合起来。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有79%的学生认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情景教学法能提高自己的团队协作能力。但是,实验组也有9%的学生对此持否定态度,12%的学生持无所谓态度。这可能与个别同学参与性较差有关,如有学生在课前还不知自己在案例中扮演什么角色,经询问,她很少和班级同学沟通交流,在收集材料、整理案例的过程中参与也很少。

3.3 以学生为主体的情景教学法有利于学生深入掌握知识

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改革教学方法部分内容的成绩和总成绩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以学生为主体的情景教学法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护理心理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锻炼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景教学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但是,在一般的情景教学中,教师编制案例,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而以学生为主体情景教学法,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处于绝对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本文实验组学生必须掌握不同类型病人的心理特点及影响因素,然后分析心理护理措施的重点,并且进行课堂演练。这一过程实际上是学生进一步主动强化理论知识的过程。同时,学生还要通过角色扮演来实际运用所学心理护理的知识和技能为“病人”提供相应的心理护理措施,并观察实施护理措施后“病人”心理问题的变化情况。这个过程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更重要的是角色扮演引发学生主动思考,提出了很多理论课不曾涉及的问题。例如乳癌术后病人出院后不愿逛街,不愿见同事,如何对其进行开导? 肾病综合征的青年女性,担心自己以后的怀孕问题,如何对其进行解释? 这些问题都有利于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以及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结合。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只选取了护理心理学的第三大主题的内容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结果显示,以学生为主体的情景教学法适用于这部分内容,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对此部分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今后我们将对其他内容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探讨适用于护理心理学教学的多种方法。

护理心理学论文篇3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均寿命普遍延长,人口老龄化日益明显。进入21世纪年以来,我国老龄人口逐渐增多。到如今,全国早已经进入老龄化社。而老龄化的社会必将带来一系列的新问题。因为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机体逐渐衰老,出现食欲减退、记忆力和认识功能减退、失眠、视力下降、两耳失聪、免疫功能低下等。随着健康状态和社会环境的改变,老年人的心理也会或多或少地产生一些变化,出现一些心理健康问题,如失落感、孤独感、恐惧感、抑郁、健忘等。与此同时,住院患者的平均年龄也逐年增高,要使老年患者能保持愉快的心情,积极配合治疗,促进健复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护理人员掌握一定的老年心理护理技巧显得紧迫起来。

关键词:老年人口 心理护理挑战

我国的社会和经济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这就导致了大量老年人生命长度大大增加,这是社会发展的可喜表现。但是与此同时,大量老年人也给我们护理心理行业带来了一些挑战,这要求我们要时刻关注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这也是如今心理护理工作者的重中之重。

心理护理是指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技能,通过护理手段,控制一切消极影响,帮助患者拥有最佳的身心状态。心理护理的形式分为有意识心理护理和无意识心理护理。前者是指护士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通过设计的语言和行为实现患者心理调控、心理支持或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后者是指在护理过程每个环节中,护理人员的一切言谈举止对患者的心理状态的影响。较理想的护理目的是指帮助患者在其自身的条件下,保持最佳身心状态。即在护理过程中护士能运用护理手段,控制影响患者消极的因素,帮助在各种状态下的患者都能保持最佳的身心状态。

从老年人的身体状态和心理来看,他们在这方面的确有巨大的需求。在我看来,这种对老年人的心理护理并不比普通护理工作难度低,反而是老年人的现实状况更需要我们的这种心理护理。那我们在这个过程中该如何去做呢?

下面是我对如何进行老年心理护理的看法。

1、我们应定期开展老年人的健康教育讲座 首先我们要了解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生活自理能力大大降低的客观现实。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组织器官 生理功能衰退,导致机体调节功能不良,新陈代谢发生紊乱, 保持机体内环境稳定性的能力降低,抗病能力减退,因而有更多患慢性疾病的机会。如听力下降、反应迟钝、近期记忆减退,牙齿松动、咀嚼困难所致消化功能下降、胃肠道蠕动减弱,因骨质疏松易发生骨折等。因此,我们护理心理工作者应该有针对性地向老年人介绍疾病的基本知识,以此帮助老年人正确认识疾病。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和自我照顾的能力。最好定期开展有关老年人的心理教育讲座,帮助老年人要树立正确的生死观。要求他们适当参加社交活动,充实精神生活,安排好家庭生活,保持家庭和谐,从而取得家庭成员的理解和支持。使他们提高生活和生命质量,以达到消除或减少老年人各种心理问题的目的。

2、我们应该尽力帮助老年人调整情绪 众所周知,老年人易产生情绪、性格、与人交往改变,智力、记忆力减退等症状。表现为悲观、苦恼、诉苦、自我为中心、躯体不适、易怒、依赖性强、判断力差、多疑、过于敏感、情绪古怪等一系列的问题。所以护士要多给予老年人特殊的照顾和热情的关怀来减少老年人的精神刺激! 帮助其积极面对疾病和生活中的问题!向老年人讲述和示范各种情绪调节法。如自我教育法,活动转移法,沟通调节法,环境调节法和适当发泄法等。我们护理心理工作者要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活动和锻炼。当然,除了语言交流外,护士还可以增加一些非语言的交流,如轻抚老人和搀扶老人走路等。我们还可以帮助老人做一些喜欢的事情来调节他们的情绪。如果老年人的社会身份有较大变化,他们所出现的情绪也会有较大的变动。这就要求我们做好他们的情绪疏导。

3、我们应该了解老年人的就诊心态和护理需求

老年人到医院就诊有着比年轻人更加紧迫的心理,少数老年患者还会对医院对护士有着抵触心理,这往往是多次就医无效的结果。有很多突然发病、初诊的老年患者,他们平时身体比较健康,对突然发病心理承受不了,普遍存在着“早就诊,早治疗”的迫切心理,急切希望得到医术高明的医生为他耐心细致的进行全面检查、诊治。希望得到医务人员的关注、安慰和交流,祈求得到照顾的心理,而且对医护人员的态度十分敏感,此时护士应热情接诊,合理疏导患者的情绪,有针对性地向患者讲解疾病发展的原因、治疗方法和预防保健知识,使之获得自我保健和疾病转化的信息。还有一些多次复诊、诊断仍未明确的患者,表现为焦虑、紧张、烦躁,常常表现为坐卧不安或来回走动,不断询问与自己疾病相类似的患者,急于想知道诊断治疗过程、医生 医术是否高明等情况。各种化验或仪器检查使他们加重了紧张感。此种患者期望得到同情、关心、帮助和尊重。护士应主动迎接和引导,耐心解释,协助出诊医生使患者尽早明确诊断和受到医疗保护,满足患者的基本的需求,给予心理安慰,使之产生安全感和信赖感。营造温馨和谐的就诊环境。

4、我们要想办法增强老年人的治病信心

从医学上讲人有了信心才能激发拼搏精神,从而产生顽强的意志。只有保持坦然的心境和乐观的态度才能产生自身抗病的潜在能力,从而配合医生治疗疾病。

老年人在社会中所占的比例逐渐增加,身心问题及社会环境引发的各种问题也日益突出。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水平也有待提高。 事实上,有很多老年人对治病已经失去了信心,他们大多数是来回复诊或者是得了一些疑难杂症的患者。他们对治好病不抱有希望,甚至是不再遵循医嘱。因此,护士在老年人的心理护理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护士必须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来帮助老年人改变这些不良的心理行为和生活方式。更多的是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及时为老年人提供心理咨询服务。指导他们进行自我心理调节,帮助老年人保持身心健康及良好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广大老年人的生存质量和自身健康的群体水平,主要是增强他们对治愈自身疾病的信心,使他们尽量不受外界的干扰。从而有利于疾病的救治。

5、我们要建立一个良好的护患关系

在护理工作中,护士的仪表、举止和态度都会留给病人深刻的印象。护士的言行对病人具有一定的影响,尤其对老年人更要注意礼貌和尊重,并有同情心,帮助病人排忧解难以减轻病人痛苦,使其身心处于接受检查治疗和护理的最佳状态。然后我们的各种操作要准确、娴熟。门诊护士应具有精湛的技术操作水平,做好治疗前的解释工作,讲解治疗的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项。操作过程中要做到严格执行各种操作制度、准确到位,使患者消除恐惧和疑虑,得到患者心理上的信任和行为上 的配合,从而达到最佳的诊治效果。其次呢我们要重视语言艺术和沟通技巧旧。一般来说老年患者非常重视情感流,护士在施治的过程中应讲究语言技巧,针对不同的患者、不同病情、不同心态进行诚挚的交谈,了解并掌握患者的病情及心理状态。最后呢我们要时刻保持仪表端庄、语言和蔼、热情接诊、亲切自然。视患者如亲人,给予患者温馨的照顾,以愉快、积极、乐观的情绪 感染患者及家属,尊重患者、引导患者、服务患者,消除其紧张和恐惧等心理,取得老年患者的信赖与合作。这样我们才能够建立一个和谐的护患关系。

小结:

老年人由于身体的虚弱、家庭的变故、离开工作岗位等多种因素,容易出现各种不同的心理问题,如忧虑、悲观、孤独、对疾病的恐惧等。因此,要鼓励老年人坚持锻炼身体及用脑,保持家庭和睦,保持心境开朗。在护理工作中应根据老年人的心理状况,进行适当的心理护理,尊重、关心老年人,引导老年人的心理向积极的向改变。要提高老年病人的治疗效果,医护人员应重视对他们的心理护理,这样可以排除老年病人的紧张心情和孤独寂寞感,抓住病人的不同心理状态,因人施护,护理效果常是显著的,同时也可以调整他们的情绪,增进护患间的关系和信任度,使老年病人保持良好的心态,以利恢复健康。 总之,针对老年病人的心理特征,护理人员在对老年病人进行护理过程中除了提供功能性护理外,还必须了解和掌握老年病人的心理状况及特点,取得病人的配合,充分保障病人的康复,提高护理人员的心理护理水平。

参考文献:

1:龚世珍。对老年患者心理护理的体会。 实用护理杂志, 1994, (10):35-36.

2:周建英,郝原英,胡亚静,&邢海华。老年人的健康与心理护理。 护理研究, 17

3:杨卫平。(2011)。:老年人的心理特征与护理。 中国健康月刊:a(2), 129-129.

4:张文艳。 (2012)。 老年人心理分析及心理护理。中国医药指南, 322-324

5:苏士云。 (2008)。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 吉林医学, 1171-1171. 10(10), 29(14)

护理心理学论文篇4

摘要:医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各种高新技术随之出现并得到了广泛应用。新的技术在给传统医学专业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护理学作为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医学模式下,不仅要继承传统医学内在的理念、工作内容及技术要求等,同时也要对其进行相应的改变[1],才能更好的得到发展和拓展。传统的护理内容以查看病情、预防保健及按医嘱从事等为主。然而,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护理要求的改变,传统的方法显然不能更好的满足人们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对护理人员有新的要求,要求其在掌握传统护理技术的同时,也要掌握现代化医疗技术及方法,除了了解新型设备的性能及药物的作用外,还要洞悉产妇及家属的心理和生理需求,才能更好的对产妇进行心理护理,减轻产妇心理压力,保证顺利分娩。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4月到2011年4月从入院的孕妇中选取110名孕妇,进行心理护理观察。选择产妇年龄24岁~40岁,其平均年龄为28.1岁,均为正常妊娠与分娩产妇,排除有妊娠合并症及其它重大疾病者。

1.2 治疗方法。我院对110名产妇进行产前检查,了解胎儿在宫内状况,了解孕妇病症,降低高危妊娠母婴围期发病率及病死率,采用这种技术的时间最好是在妊娠16~21周[2]。

1.3 护理方法。护理人员应该配合医生及时观察胎心变化、检测孕妇血压、脉搏以及血氧饱和度。护理人员应该根据孕妇术后身体状况和医生的嘱咐按时用药,避免感染或抑制宫后收缩。护理人员定时观察其生命体征以及胎心、胎动及宫缩状况,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2、讨论

2.1 产妇心理状态。一般情况下,产妇在待产的过程中,常会有焦虑或是过分不安的心理状态,常会担心自己能否顺利分娩或是在分娩过程中会不会有意外发生。在这种紧张的状态下,就可能影响产妇分娩状况的,甚至会给分娩带来一定安全隐患[3]。一般情况下,这种恐惧、害怕心理源于传统的观念的影响,特别是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如果是女婴,会不会使丈夫家人不高兴。即便一些产妇不担心男婴、女婴问题,也做了一些指标检查,但是仍然担心自己的新生儿是否是畸形的,是否健康的问题等。在这种心理作用下,孕妇会更加焦虑不安,同时也不利于其顺利分娩[4]。

2.2 产妇护理。对于待产的产妇心理反映来看,待产产妇害怕分娩,感觉那是痛苦的,再加上一些外在的因素,使产妇在分娩前更加紧张、恐惧、忧郁或是焦虑。在这种情况下,护理人员应该采用必要的心理护理技术,首先要为待产产妇创造一个可以和谐可以自然分娩的环境,必须保证其温馨、舒适并创造一个和谐氛围,医护人员必须有良好的态度,让待产产妇感觉到亲切自然,要多与产妇进行交流并适当的进行鼓励,以获取产妇的信任。同时应该加强对产妇进行健康教育,使产妇认识到产痛是必然的,要做到的是如何减轻产痛。

2.3 产前心理调整。由于产妇症状不同,其心理状态也不一样。护理人员应该结合自己的护理知识及产妇实际情况,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并指导。产妇询问相应问题的时候,护理人员应该耐心的解答,告诉产妇临产前会有各种特征发生和发展,告诉产妇出现的相应问题都属于正常的生理过程,要使产妇感觉到这些指导对其是有好处的,以争取产妇的信任。对那些精神紧张或是有吵闹行为的产妇,护理人员要更细心的对其进行指导和安慰并告诉其分娩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指导其在分娩过程中要相应的呼吸。同时适当的帮助产妇进行腹部或是腰骶部按摩,尽量减轻产妇病症,为了避免产妇过度的体力消耗,让其在宫缩的时候,尽量休息并吃一些有营养的食物或是适当的饮水,以保证其有足够的体力和精力进行分娩。在分娩的过程中,医护人员要将产程进展状况告知产妇,并给产妇精神上的支持和安慰,不断的帮助其补充水分或是擦汗护理,给产妇一种安全感,使其更好的配合。要听产妇自述,如有头昏眼花现象,应根据实际情况及时护理,以保证产妇安全和胎儿顺利出生[5]。

参考文献

[1] 高扬。浅谈妇产科护理技术及心理护理的必要性[J]。中国中医药资讯,2011,2(3):35-36

[2] 孙桂君。关于妇产科护理技术的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0,18(19):156-157

[3] 刘金环,陈殿红,赵文杰,等。骨盆倾斜度异常产妇分娩体位于预效果观察[J]。护理学杂志,2007,22(5):21-22

[4] 曹雅新,刘杰。妇产科门诊患者心理状态研究及护理特点[J]。中国医学文摘(计划生育和妇产科学),2007,26(2):112

[5] 郭翠英。妇产科门诊病人的心理护理体会[J]。实用护理杂志,2005(9):45

护理心理学论文篇5

【摘要】目的观察言语康复训练方法对脑卒中致语言障碍的疗效。方法对72例脑卒中致语言障碍病人进行系统训练,在治疗前后运用改良波士顿诊断性失语症检查法(BDAE)评估其语言功能,评估标准提高2度者定为明显好转,评估标准提高1度者为好转,并进行比较。结果运动性失语的Ⅱ度以上病人经过3~4周训练后,明显好转31例,好转7例;感觉性失语的23例病人经6周训练后明显好转17例,好转6例,总有效率均达到100%。但完全性失语的病人,康复治疗效果较差,其中仍有4例经康复训练后并无明显改善。结论开展语言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语言功能的恢复有积极疗效。

【关键词】脑卒中;失语;康复训练

脑卒中致残病人出现失语症的比率高达20%~30%[1]。失语症病人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听理解障碍、口语表达障碍、阅读、计算、写字能力下降。因此,严重影响与他人的交流。自2004年以来,笔者对经头颅CT、核磁扫描证实为脑卒中后致言语障碍的病人,进行了语言训练,病人语言功能康复明显。现将训练方法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住院病人72例,男50例,女22例。年龄最大82岁,最小41岁,平均68岁。其中脑出血26例,脑梗死46例,均经CT或MRI确诊。病前均智力正常,言语流利,阅读、书写能力正常。按失语症分类诊断为运动性失语38例,感觉性失语23例,完全性失语11例。失语程度采用改良波士顿诊断性失语症检查法(BDAE)检查。言语障碍的评估标准:0度,不能用言语进行实际的思想交流或言语不能使人理解;Ⅰ度,能说极少量词汇及短语;Ⅱ度,能说单词或短句,对日常用语可理解,表达中存在语法上错误;Ⅲ度,对日常熟悉的事物或经历能较快地领悟或表达,对不熟悉的事物或经历则表达困难;Ⅳ度,多数情况下无言语障碍,但有时有理解障碍,言语欠流畅;Ⅴ度,言语障碍极轻,不易被他人察觉,仅病人自己有所体会[2]。根据评估标准,其中0度的有11例,Ⅰ度的有28例,Ⅱ度的有21例,Ⅲ度的有12例。笔者把经康复护理后评估标准提高2度者定为明显好转(如由Ⅰ度提高到Ⅲ度),评估标准提高Ⅰ度者为好转。

1.2方法

1.2.1运动性失语的康复训练运动性失语以语音训练为主。先做好心理行为干预,运动性失语病人最初多表现为抑郁、烦躁、易怒等,此时护士应给予耐心开导,并与家属一起制定训练计划。

(1)发音训练:先要进行舌肌、面肌、软腭和声带运动的训练,以使语言肌肉的功能得以恢复。

(2)词、句单音训练:发音训练1周后逐步训练病人说出单词-词组-短句。从简单的单词开始,逐渐加大难度。0~Ⅰ度病人以单词训练为主,Ⅱ~Ⅲ度的病人以词组、短句为主。

(3)阅读训练:将适合病人发音的生活用语录制成磁带,让病人跟读,反复进行语言刺激。

1.2.2感觉性失语的康复训练感觉性失语以提高理解能力训练为主。

(1)听觉训练:护士与病人采取一对一的形式,通过病人以往所熟悉的声音,如平常最喜欢的音乐等,刺激病人的听觉,强化应答能力,刺激思维,增加语言的理解力。

(2)手势训练:通过病人较熟悉的手势激发其理解能力。如梳头,护士做梳头动作,让病人模仿、重复。

(3)实物刺激:让病人说出所看到的实物的名字,护士可适当提醒,反复练习

(4)图片刺激:护士用图片边读边示意,并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让病人思考后回答,以锻炼病人对问题的理解能力。

1.2.3完全性失语的康复训练完全性失语康复训练时不应该过于着急,一般选用适当的难度,使病人基本能完成为宜。因部分病人的情绪常不稳定,连续生硬的语言可使病人失去信心而不能配合治疗。可请病人尽可能多地进行自我介绍,家庭成员介绍和自己的病史述说等,训练病人的表达能力,同时指导病人家属配合训练,可以互相促进效果。康复训练应因人而异,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2结果

本组病人采用BDAE检查法评价效果。在总共38例运动性失语的病人中,Ⅱ度以上病人或经过3~4周时间训练,掌握一般的词组、短句即能接受跟读或阅读短文的训练。有31例由Ⅰ度恢复到Ⅲ度,属明显好转,另有7例语言能力提高1度,总有效率达到100%。经康复锻炼后,感觉性失语的23例病人经6周训练有6例病人的恢复不稳定,只提高了1度,而其他17例病人效果较为明显,由Ⅰ度恢复到了Ⅲ度,不但对常用的语句能够理解,对日常熟悉的事物也能较快地表达,对于感觉性失语,康复疗效也满意,总有效率达到100%。但完全性失语的病人,经过语言康复治疗7周后,效果均没有运动性失语和感觉性失语恢复得好,有7例由0度恢复到Ⅲ度,仍有4例经康复后并无明显改善。见表1。

3讨论

病人一旦确诊为失语,应立即进行语言训练,可加快代偿活动,帮助病人尽早恢复语言理解能力及表达能力。护理人员要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科学地评估失语的类型和程度,根据其类型和程度采取相应的训练方法,充分调动病人语言训练的积极性、主动性,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进行语言训练,大多数病人是可以恢复语言功能的。为取得好的训练效果,在训练过程中要教会家属语言训练的方法,使家属能够主动协助医护人员对病人实施康复训练。实践证明,家属的支持帮助是病人语言功能恢复的重要保证。

良好的心理准备是语言康复训练成功的基础和保障。运动性失语病人能理解别人的语言,但不能用口语表达自己的情感,因此常表现烦躁、易怒、情绪抑郁。而语言康复又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实现的。因此,帮助病人建立和巩固语言康复的信心和决心非常重要。完全性失语症较难治愈,对于此类病人来说进行系统的、频繁的语言康复治疗才能得出最好的疗效。而对于运动性失语症和感觉性失语症病人来说进行系统的、频繁的语言康复训练是肯定有效的,通过词汇的反复再现和再积累使病人重新能够与他人交流,使之回归社会、回归家庭、降低致残率。病人家属的积极配合可使病人达到语言恢复最好程度的必要条件。要根据病人不同时期的进步和表现改变训练计划,逐渐增加训练难度,并根据病人的职业和兴趣爱好,及时调整训练内容,使病人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进行语言训练,以改善交流能力,充分发挥残存功能,才能使失语症病人语言能力的康复达到最佳水平。

【参考文献】

1罗少丽。不同类型失语症的康复训练技术。中国临床康复,2003,15(7):58.

护理心理学论文篇6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将2011年11月至2013年3月就诊的50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25例,其中男14例,女11例;年龄33~75岁,平均(52.42±15.84)岁;眼压6.68~8.28kPa,平均(7.54±1.41)kPa;文化程度:小学4例,初中13例,高中6例,大专及以上2例。对照组25例,其中男13例,女12例;年龄33~75岁,平均(52.38±15.25)岁;眼压6.68~8.28kPa,平均(7.62±1.36)kPa;文化程度:小学3例,初中12例,高中6例,大专及以上4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眼压、文化程度等临床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眼科围术期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循证护理,具体护理措施如下:

1.2.1循证问题

在以护士长为组长的EBN小组集体讨论下,确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护理”“焦虑”“抑郁”和“睡眠质量”等作为本研究的循证问题。

1.2.2循证支持

在万方数据资源、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等数据库中输入上述循证问题,查阅近5年内国内研究的相关文献资料,并在PubMed、HighWirePress查阅外文资料,寻找文献支持。

1.2.3循证评价

小组成员仔细研读文献资料,外文资料请本科室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帮助审阅,指导小组成员评价国外研究实证,总结国内外最佳研究资料,并结合科室护理实践经验,客观评价实证的可靠性、真实性、科学性,优选最佳护理实证。

1.2.4循证应用

根据最佳实证,结合护理经验和患者具体病情,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①病情护理:术前遵医嘱给予降眼压药物治疗,术后严密观察眼滤过泡和前房形成、瞳孔大小和位置、房水等情况,每天测量眼压,给予糖皮质激素和高渗液脱水,促使前房形成。术后第4天起行眼球按摩(手指沿下睑表面向眼球间断施压,或在上睑交替按压眼球),加速房水排出。②心理护理:真诚、微笑、热情地接待入科患者,减轻患者对陌生环境的紧张、焦虑、恐惧等。根据患者的年龄、文化程度、病情等评估患者的心理健康、认知水平等,告知手术、麻醉的简要过程,缓解围术期紧张、焦虑、恐惧、抑郁等负性情绪。组织康复病友现身说法,打消患者心理顾虑,鼓励家属给予家庭情感和生活支持。③睡眠护理:强化基础护理,给患者睡眠提供良好的病房环境,术前不喝咖啡、浓茶,保持心情平静、放松,听舒缓音乐,温热水泡脚,睡前饮杯热牛奶。夜晚护理巡视或治疗,避免声响过大,灯光尽量柔和等。

1.3观察指标

观察2组护理前(入科后1天)、后(出院前1天)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变化,记录2组改良睡眠状况自评量表(SRSS)评分变化,总分10~50分,≥23分表示睡眠障碍,睡眠质量与评分成反比。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6.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χ±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采用Ridit分析。

2结果

2.1心理健康

SAS、SDS评分护理前2组均较高,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2组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降低较对照组显著(P<0.05)。

2.2睡眠质量

SRSS评分观察组护理前为(26.56±1.87)分,护理后(19.12±2.32)分;对照组护理前为(26.04±1.77)分,护理后为(20.32±1.75)分。SRSS评分2组护理后均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降低更明显(P<0.05)。

3讨论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是小梁网被虹膜堵塞,发生粘连导致房水循环受阻,眼压升高压迫视神经,产生相应临床症状,如不及时治疗,可致盲。文献表明,患者神经质倾向的性格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睡眠是人体新陈代谢的生理需求,不仅恢复精力,而且亦能提高免疫力,促进术后康复。循证护理是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理念的延伸,其通过批判性思维探寻最佳护理方案,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我们针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护理”“焦虑”“抑郁”和“睡眠质量”等循证问题查阅文献资料,EBN小组集体讨论、总结最佳护理实证,结合科室护理实践经验,并充分考虑患者的心理、精神、社会、病情等综合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护理干预措施,显著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状态,表现为观察组SAS、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不良心理的改善客观上有利于睡眠质量的提高,同时采取个性化的睡眠指导,促进患者睡眠质量的改善。

4结语

综上所述,循证护理能显著改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睡眠质量。

护理心理学论文篇7

摘 要:目的,探讨护理心理学在门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和应用措施。方法,选择我院门诊护理人员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心理问题。管理者及时采取措施对其进行心理干预,比较护理护理人员进行心理干预前后心理状态评估得分情况,以及门诊工作质量。结果,应用护理心理学对护理人员进行积极心理干预后,护理人员的心理状态评估分数和门诊工作质量显著提高(P<0.05)。结论,护理心理学应用于门诊护理人员中能够减轻护理人员的心理负担,提高了门诊护理工作的质量和服务水平,并进一步优化了护患关系,值得全院推广使用。

关键词:心理学

护理心理学是以普通心理学的一般原理为基础,以护理人员和患者的个体心理、心理护理、以及护理人员的心理素质修养为研究重点。因此运用护理心理学,能够维护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促进护士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增强医疗服务各项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护理队伍的凝聚力和工作力。门诊护理工作实行院长领导下的护理部主任、科室护士长二级管理体制。搞好护理工作对于提高医疗质量、实施分级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1]。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护理学科的发展,对护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士要从社会、家庭环境、疾病、心理和精神等方面对患者实施全面的身心护理。医院应积极组织护理人员学习心理学、管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等边缘学科的知识,将心理护理、护理管理中的理论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提高护理质量和护理工作的管理水平,从而能有效地促进医院的发展和建设。具体做法如下。

1激励护理人员树立自尊自重

克服自卑心理部分护理人员对护理工作缺乏正确的全面的认识,认为护理工作每天给患者打针、发药、三班轮转、工作单调乏味,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为患者翻身、拍背、吸痰、导尿、端便盆等生活又脏又累,社会地位低,不同程度上存在着自卑心理。根据现代管理的基本原理,护理管理者在管理中须根据不同时间、不同情况、不同层次的需要,充分利用物质、精神、信息等动力,不断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树立自尊及自信心,克服自卑心理。激励对于人的行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一切内心要争取实现较好条件,包括希望、愿望等所产生的一种动力[2]。在门诊护理工作中对护理人员运用的最重要的心理护理理论就是激励理论。激励理论就是运用这种内心状态及职工心理需求,激发职工工作动机的一条现代化管理原则。目前管理心理学中的激励理论主要有需要层次论、双因素理论、期望理论及公平理论。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

1.1加强医德医风教育通过举行一年一度的庆祝“5.12”国际护士节系列活动,如会议、演讲、巡回医疗、观看录像等各种形式,积极宣传党对护理工作的重视,职工家属对搞好护理工作的期望,充分认识护理工作在医疗卫生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强光荣感、责任感。

1.2开展向先进模范人物学习的活动大力宣传医疗卫生事业中的先进人物、事迹,用白求恩、赵雪芳精神激励同行,同时树立本院护理人员中的先进典型人物,认识到护理工作中的真正价值,增加自信心。

1.3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为了防止“高效益、低道德”的现象出现,教育护士长和护理人员,时刻树立“在其位要谋其政,在其岗要负其责”“、今日工作不努力,明日努力找工作”等观念,真正做到“一切为了患者,一切方便患者,一切服务患者”,使全体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意识普遍增加。

1.4讲究工作方法管理工作者对待自己的下属,防止用简单、粗暴、训斥的方法去处理工作中的矛盾,在开展批评或指出对方存在问题的同时,也要注意尊重对方,肯定其成绩,赞扬其长处,满足对方的心理需要,使其对批评的改进意见容易接受,不易产生反感,避免逆反心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逐月进行护理质量考核

消除侥幸心理护理规章制度是构筑护理文化的重要内容,是护理人员价值观、道德行为规范、行为准则、科学管理的重要内容,它以规则和制度的形式,对某一文化加以肯定或否定,明确禁则和允则,它是全体护理人员共同遵守的办事准则和行为规则,是关系到护理工作正常运行的保证性文化和支柱性文化[3]。因此医院要完善护理部门的各项规章制度,才能使护理工作管理有的放矢。另外医院护理部可结合医院的具体情况,制订切实可行的护理质量标准,并不断修订、补充,量化后逐月进行百分制考核;定期组织晨间护理检查和夜间查房;充分发挥院护理质量委员会的作用,每季度对全院的护理质量进行一次大检查,检查结果通报全院并和科室资金挂钩。每个人都有自尊心、集体荣誉感,谁也不愿意因为自己侥幸的不执行标准影响科室,从而消除了侥幸心理。

3定期组织培训学习

促进求知好学心理鼓励科室护理人员积极继续医学教育,定期举行科内护理知识考试、技术考核、成绩优秀者给予奖励,考核不合格者给予批评和再培训。

护理心理学论文篇8

【摘要】本文作者通过多年的护理工作实践,认识到只有使产妇保持良好心理状态,消除或减少其不良心理活动,才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护理人员采用不同的心理护理手段,才能有效解决产妇的心理问题,促使她们以最佳的心理状态,顺利通过分娩这个非常时期,保证母婴安全。

【关键词】产妇;心理护理;整体护理

随着现代生物、心理和社会医学模式的建立和不断完善,护理管理中越来越强调系统化的整理护理,体现人文精神,重视心理护理,已经成为现代护理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是有意识的高级动物,是身心的统一体,医心对于医病,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着医疗效果。本文就产妇的心理护理谈一点体会

1、临床中产妇的心理表现

临床中由于产妇的社会地位、文化程度、个性意志特点的不同,相应地会有不同的心理表现:

1.1 紧张与恐惧感:大多数产妇入院都很紧张,尤其是存在异常情况(如胎位不正,胎膜早破,过期妊娠等)提前入院待产的产妇更是如此。她们往往顾虑情绪重,担心自身和胎儿的安全,不能很好地休息与睡眠,很多造成人为的难产。

1.2 陌生感与孤独感:多数产妇入院后,感觉环境陌生,面对陌生的人群,心理中较易产生孤独无助感,主要表现在进入待产室及分娩室的产妇,她们暂时离开爱人和亲人,加上产痛的侵袭,会让她们感觉无所适从,感觉很痛苦和孤独,宫缩疼痛时会喊叫躁狂。

1.3 急躁、忧虑心理:住院时间较长、产和进展较慢的产妇表现更为突出,她们对自然分娩容易失去信心,总感觉自己做不到,强调自身条件,要求剖宫产,并拒绝自然分娩。

2、产妇不良心理的后果分析

产妇的上述不良心理状态,极易造成难产与并发症的发生。这是因为:

2.1 严重的紧张和恐惧心理,会造成人体内分泌失调,引发产妇不协调宫缩,导致滞产和产后出血过多。

2.2 不良心理状态可影响临床产妇的休息与饮食,致使消耗过多、过早,使中枢神经受抑制,导致产妇宫缩无力,使产程延长,易发生胎儿在宫内窘迫窒息甚至死亡,也易使产妇发生并发症。

2.3 产中不良心理状态,可造成产妇产后宫缩恢复不良,造成产后大出血,直接危及产妇生命。

3、产妇心理护理要点:

通过对入院产妇施以积极和心理护理,可以有效消除或减轻产妇不良心理,进而减少难产和并发症的发生。临床中要针对不同心理状态的产妇,采用不同的心理护理措施。一般说来,具体的产妇心理护理措施如下:

3.1 向产妇讲解分娩过程的规律,阐明紧张恐惧心理可能给自身和胎儿造成的危害,指导产妇积极与医护人员配合,消除恐惧与紧张心理,以实现顺利自然分娩。

3.2 产妇入院后,尤其是进入待产室和分娩室后,医护人员及助产士要热情接待,态度诚恳,语言和善,体贴与关心她们,用较多的时间陪在产妇身边,通过触摸腹部宫缩、喂水喂饭等动作显示对产妇的亲昵与关心,使产妇犹如在家中生产的感受,消除其孤独与陌生感。

3.3 对待急躁、忧虑情绪较重的产妇,要真诚指出其自身的优势:如胎儿不是太大,会阴条件较好,你能顺利自然分娩,列举以往成功产妇事例等,鼓舞产妇信心,从而促进她们自然顺利分娩。

在产科多年的护理工作实践中,使我深深感到,只有使产妇保持良好心理状态,消除或减少其不良心理活动,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护理人员应当是产妇心理护理环节中最积极和活跃的因素,只具有必要的医学知识和操作技能是远远不够的,同时必须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丰富的心理学知识和良好的自身修养。只有这样,才能针对不同产妇的不同心理状态,采用不同的心理护理手段,才能有效解决产妇的心理问题,促使她们以最佳的心理状态,顺利通过分娩这个非常时期,保证母婴安全。

推荐访问:心理学 护理 论文 护理心理学论文2000字范文 护理心理学论文3000字 护理心理学论文1000字 护理心理学论文题目 护理心理学论文1500字 护理心理学论文800字 护理心理学论文结尾 护理心理学论文范文 护理心理学论文3000字范文 护理心理学论文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