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抑或“超越”:课堂何以通达价值教学的另一种解析

魏薇 徐芳 于辰飞

[摘 要]课堂是价值教育得以实现的必要场所和重要载体,新时代如何高质量落实课堂中的价值观教育?对于这个问题,二元思维提问方式是:回归以“课堂为中心”的价值观教育可实现价值教学的“源初意义”。但这种“客观”“唤醒”拟定的“回归”角度,不能作为价值教学的起点与归宿;
抑或是价值教学应在回归课堂基础上激活课堂的“超越”主张,即应走向一种超越课堂的超然关系立场。实际上,价值教学不能忽视回归课堂的“载道”意义,也不能翻越课堂,一味超越,更不能单纯地平衡互促。亦即单向度的立场或对立统一的取向都不是完满的课堂价值育人。只有以课堂为中枢的多元、全面联动协同,在回归课堂与超越课堂互见间保持必要的创造性张力与内驱性活力,这或许是通过课堂达成价值教学的另一种理想的解析,也或许是课堂中实现价值教学的一种可行走向与探索之路。

[关键词]价值观教学;
课堂教学;
价值观教育;
回归“课堂中心”;
超越课堂

[中图分类号]G40-01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23)04-0118-07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3.04.019

居于价值多元与冲突的新时代,青少年确立与坚定正确的价值观,实现人生价值尤为重要。目标的达成和挑战应对的是多元、多维、多方的协同共育。其中,学校教育一直是价值涵育的核心和关键所在,不仅是“人类价值生命的中介”[1,更是社会价值发展的中心,课堂又是学校教育的生命之源。回望学校教育的现实场域,价值观在課堂教学中的通达不容乐观。我们当下关心的问题是,如何唤醒与回归以“课堂为中心”的价值观教育,激活与超越以课堂作为价值教育的“源初意义”,并在课堂中达成价值教学的超越。通过课堂教学可以更好地培养具有“丰富合理价值世界”的人,是学校价值教育十分重要的“源初问题”之一。

一、渐行渐远——价值观教育在课堂价值教学中的迷失

(一)追问与省思:价值观可教还是不可教

价值观作为人的内在思想系统,是人们对价值的一般观点与根本看法。青少年正处于价值观成长的关键期,学校是培育其形成正确价值观的重要场所,课堂教学是达成价值观学习的主阵地,因而追问并澄清价值观是否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教”与“学”是后续探讨的重要前提。

1.核心概念探赜。基于不同的语境,价值的内涵把握是不同的。要想简明扼要地把握价值观的内涵,首先必须要明确何为“价值”。马克思对于“价值”的最初分析认为,“价值是经济物品和经济成果在交往中所具有的意义”[2,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换劳动关系,与使用价值共同构成商品的基本属性。“价值”被运用到哲学、社会学等领域后又被赋予了新内涵。其中,哲学领域的价值概念体现的是主客体之间一种需要与满足需要的关系。价值观是对价值现象的总观点与总看法,是对价值本质的一般概括[3。总的来说,价值是对主客体之间需要与满足需要的意义关系的阐释,而价值观是对价值事物的观点与看法。同时,价值观也表现出个体的独特性与多元性,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需要多元主体共处形成价值共识,凝聚共识的价值观教育是引导人走向独立发展的必然之路。

具体而言,课堂中的价值教学指向的是主流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个社会中的价值观体系总是由多种类型的价值观构成,处于主导、核心地位的价值观,是一定社会形态、社会性质的集中体现,为人们的日常生活与社会活动提供标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神内核,凝聚着全体中国人民的价值认同,是在社会生产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奋斗目标的价值共识。

2.重要前提追问。价值观是否可教?这是探讨课堂教学层面的价值观培养必须回答的前提问题。关于这个问题,大致可分为两种观点:一种认为价值观不可教,把价值观看作是一种情感、态度、人精神世界的价值取向,不像科学知识可以通过直接的讲解、演绎与推理获得;
另一种观点认为价值观可教,秉持这种观点的人可追溯到古希腊哲人关于美德是否可教的问题。苏格拉底在《美诺》一文中明确提出“美德可教性”问题,提出假设“如果美德是知识,那么,就是可教的”,引入美德的概念——“善”,只有在知识的引导下,才有美德。由此,论证了知识可教,美德亦可教[4。孔子对于道德是否可教的观点认为,人的先天本性差不多,但后天养成的性格却不一样,是后天的学习与道德教养在起作用。因此价值作为一种主体对客体的满足需要的主观感受,是不可教的,但价值观是以一定的标准和依据来看待事物,是可以达成共识的,价值观是可教授的[5

对于价值观的“教”理解更为宽泛,不仅包括课堂教学中显性知识的传授,更有隐性的教学思想、课堂文化环境、教师言行等方面的影响与熏陶。围绕学校教育中的课堂教学这一特定场域,教师通过多元的教学活动,进行深度引领,超越浅层的知识简单传递,引导学生站在价值的立场和高度深刻地感悟、理解、体验、认同核心价值观,提升其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能力。

(二)忽视和浅尝:价值教学的课堂困境

课堂教学在应对时代的影响和问题做出积极有效的回应进程中渐行渐远。知识学习过程中的逻辑思维的锻炼与隐性价值观念被隐蔽,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影响着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树立[6。立足于学生处理课堂知识问题与开展教学活动,是对传统的知识教学中忽视学生个体发展与价值观培养的局限性的超越。

1.难以超越的“符号教学”。当前中小学课堂原本承载的价值引领,教学本身蕴含的价值意义和价值影响处于盲目、被动,甚至被忽视、常缺席和浅尝辄止的迷失状况,价值引领功能认知不甚清晰。需要受教育者去体验、感悟的其背后隐藏的思想方法、文化因素、价值观念与待人之物之道却难以通达。比如课堂的互动与讨论,蜻蜓点水和流于形式,缺乏深入的点评与引导等流弊,导致难以因势利导地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教学不是让学生单纯地理解知识,学习也并不是简单的知识符号数量的叠加,而是超越知识符号表层,关注知识与学生内心世界的关联。

因此有效的引导和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以及学习过程方式,使内含思想与价值的科学知识成为学生个体发展的养分和手段,促进学生的个性完善,通过“慧眼”识别各种观点冗杂背后的是非曲直,发现道德行为的内在价值,才能坚持正确的价值观。

2.学生个性心理发展的深远影响。内在个性心理发展特点是其价值观形成与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重要影响因素,青少年阶段心理发展最为突出的特点是自我意识的觉醒,其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学生正值身体机能与智力发展的上升阶段,但对于一些事情的判断,往往主观性较强。另一方面,他们的心理发展尚未成熟,批判质疑意识增强,情感也呈现出敏感性与极端多变性。在这一阶段,他们有意识地划分出“理想的自我”和“现实的自我”,“理想的自我”是其对自身过高的自我期望,是对自我身份认同的渴望与期许;
而“现实的自我”则是受制于实践经验不足和对问题的认识不够深刻的局限,在面对多元价值时容易迷失方向。

因而,在这一充满理想与现实交织的学习时光,渴望美好但又缺乏经验,需要正面积极地引导,以民主、对话的态度去培育学生,为其未来生活种下阳光的种子。

3.被动化价值教学方法的充斥。现今的学校教学,将掌握知识作为教学价值的体现,以知识传授为主的课堂教学充斥着被动化的价值观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以知识传授和灌输为主,缺乏对受教育者思想情感的了解、生活实际的接触和道德水平的正视,导致学生在面临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时出现困顿与迷茫,缺少积极主动应对的能力。价值观不是永恒的,它的具体形式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解决价值冲突问题也不是一劳永逸的,需要通过多样综合的方式方法,使学生在动态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地认识与判断价值问题,并将正确的价值观纳入自己的思想体系中,达到完善正确价值观体系的目的。

因而,以讲授和灌输为主的价值观教学方式难以触动学生的感情,使学生缺少感性体验,感到枯燥与乏味,甚至会产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反感,强硬的显性灌输会激起学生的叛逆心理。

4.课堂文化环境中价值认识的迷失。“人天生就是社会的生物,那他就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发展自己真正的天性。”[7课堂文化环境包括人际环境和文化环境。同辈群体之间的交往是学校教育中常见的人际关系,当这一群体的价值标准与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不一致时,则起消极的弱化作用。文化环境既包括校园文化建设、教学设施、文化娱乐设施等硬件部分,还包括班风、学风、教风、文化活动等隐性构成因素。但目前忽视无形的文化氛围对价值观教学的环境熏陶作用,导致学生的德、智、体等方面的教育尚未很好地融入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中。

对同辈群体关注与引导,利用同辈群体间民主的氛围、情感的沟通和思想的共鸣来进行价值文化的传递将会事半功倍。课堂文化环境作为一种间接性的教育,各种教育合力应持续地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占领文化环境育人的主阵地。

二、 回归·超越·走向——课堂中的价值观教学意蕴澄明

“教与学的过程是一个价值过程。除了某些特定的内容和环境条件下,应该说所有的教学都是与价值观相连。”[8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符号知识的同时,更深层次地走向思想情感体验、道德品性养成与价值观领悟。

(一)回归本真课堂是实现价值教学的关键

1.探索价值观深度教学。价值多元的时代境遇和思潮碰撞的现实诉求,使当下的价值培育处于一种分化的、不稳定的、充满张力的多维教育状态中。学校教育要做出积极有效的回应,抓住价值教育的根和魂,就要把握好课堂教学“主渠道”,通过课堂教学的过程和活动提供境遇、深度体验,更有利于获得价值观;
同时要突破“符号知识”的表层阈限,探寻其隐含的内在逻辑、思维方式、情感体验与价值观念。

2.挖掘常规课堂中的资源。价值观“不但是个人才有的精神形式,更表现为一些人所共有的,可以进行讨论和交流,并可适当用外部方法進行确认”[9。空间性和非场域性的课堂都是价值教育和教学的关键所在。价值观的“共有性”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讨论,通过价值协商、探讨、争议与澄清去伪存真、明辨是非。课堂中蕴含和流淌的价值观和思想意识,通过价值论的教学实践形式解决价值涵养和素养培育问题,从而帮助青少年建立合理、正确的价值和公共品格。因此需要重申的一个重要问题为:价值观培养不再是社会、家庭、个人的问题,常规课堂中涵育的价值和德育功能也需要被重视。

(二)在重建与超越中探索价值教学的发展走向

1.塑造出价值自觉的教育主体。价值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完整人格的人,关于如何使学生获得发展这样的问题,得不到教师确切而自信的回答。“学习如果具有思想、感情、创造、美和游戏的鲜艳色彩,那它就能成为孩子们深感兴趣和富有吸引力的事情。”[10教育活动的主体要具备价值自觉,具有开展富有成效的价值观教学活动的教学意识,引领学生在丰富的学科知识中体验生活的意义价值,培养学生的必备品格、关键能力与正确价值观,帮助学生获得个体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2.成就有价值追求的教育对象。正如美国教育家、心理学家约翰·杜威所说的“如果我们仍用昨天的教育培养今天的儿童,那么,我们就是在剥夺他们的明天”。可见,只有正确认识今天的学生,才能够培养未来的人才。价值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培养正确价值观念的主要对象,价值落实的成效最终都体现在他们身上。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在教师创设的情境和过程中主动进入价值发现的过程,成为意义发现的“参与者”。青少年正值身体和智力走向成熟的转折期,他们的生命发展有着强烈的自我认同的心理需要与价值追求,价值观作为人的精神支柱,是他们追求认同、寻找人生意义所在的思想方向。

3.价值教学方法凝聚共识。价值教学的深度达成需要在教学方法上实现两个转变。一是传统的单向灌输式教学转向深度互动启发式教学。基于方法策略的重组引领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方向,对于价值观的教学,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个性与教学内容的契合度,也要尊重学生的思想特点与教学方法的吻合度。二是教师权威结论式教学转向问题导向研讨式教学。价值观教育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教育应深度探索学生心灵,以问题为中心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厘清知识脉络、在讨论中进行价值辨析、在互动中明确价值取向,进而达到强化价值认同的教学目的。

4.价值导向性课堂教学环境的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依托课堂文化推进价值观教学。首先,要发挥课堂教学环境集物质性、精神性与社会性为统一体的有效作用,在物质环境方面,即班级座位编排、教室布置会影响学生的价值取向,而精神层面则会通过班风、班级人际关系等传递价值观。其次,营造良好的课堂文化氛围和具有价值导向性的课堂教学环境,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感受到和谐、包容的文化氛围,产生心理归属感,进而在情感上产生认同。由此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最终还是要回归到人的“存在”上。

三、在回归与超越课堂的张力中行进:价值教学通达的一种取向和路径

“张力”原指“物体受到拉力作用时,存在于其内部而垂直于两相邻部分接触面上的相互牵引力”[11,迁移到哲学层面转化为课堂教学的创造性张力。价值教学正是在传承、复制的回归课堂中展现本性和功能,在变革与创造的超越课堂中实现新的可能性和新的生命力,还在回归与超越的张力中相互塑造,创造新生和开拓前沿。赋予教学中意识形态、思想观念和辩证思维跨越边界,创造出自由而丰富的教学互动空间,在不断突破和重建中促进学生成为一个能看得见自己的,真正自由、丰富而全面的人。

(一)何以可依:在教学过程中通达价值观

1.自觉性活动:学习主体的感知与体验。价值观的学习是一种隐性的心理习得过程,只有引发其内心的自我价值需求,学习效果才能事半功倍。因而,触发学生的心理需要具有不确定性,学生可能会在与外界事物的接触中,产生了学习主体对于价值的初步感知。在此基础上,学生会产生进一步探索能够激发其兴趣的价值客体的内驱力,使其能够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与主体需要相契合的情感,在对事物价值感知的基础上体验价值情感。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首先是从其自身需要出发,进而关注到日常生活中与自身切身相关的价值现象,对价值的感知也是对世界感知的初体验,为其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与稳定发展做铺垫。

2.批判性思维:分析与判断价值客体。学生对价值的感知是一种感性而迅速的直觉感受,长此以往,不利于其逻辑思维和思考能力的锻炼与提升。因而,学生价值观的学习需要对于某一价值现象的发现,运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领悟外界的信息刺激,借助思维的加工创造,使自身已有的思想价值体系与价值现象进行深层次的联系,分析其价值取向,并进行个性化的价值分析,符合自己行为标准的,则产生愉快接纳的情绪。通过比较、分析和推断,形成自我对价值的判断,进而深化自身的价值思维,养成对事物价值的批判性思考,既有助于锻炼思维能力,也有利于坚定价值信念。

3.反思性学习:基于价值标准的认同与选择。价值认同是个体对于价值观从不认可到理解、接受的过程,并且產生情感共鸣,迁移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中来,最终落实到行动中去[12。因而,学生的价值观学习,在经历感知理解——认知分析——情感共鸣之后,才会形成理性认知,并根据需要,在情感上自愿将这一价值思想纳入到自己的价值体系中,成为自己为人处世所秉持的价值准则。同时,也使学生在经过不断地思考与反思,在反复的权衡中基于个人的真实情感作出相应的价值取舍,选择与已有的价值倾向相吻合的价值观,并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在价值活动中实践。

4.自主构建:个体价值观体系化的完善。价值观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和内生性,需要个体的自主构建,根据事物的属性是否满足自身的需要来进行分析、判断和选择,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念体系。并且在不断地价值冲突中体验价值观的正确指引,不断地完善和充实自身的价值体系,最终经过价值观念和价值情感的整合,形成独具个人特色的价值观。当学生个体形成自身的价值观后,会自觉地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念进行行为调整,具体表现为思想与行为的一致性。如图1所示,在课堂实施过程中让学生成为价值活动的参与者,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并使其成为一种对人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价值观念,将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二)何以可行:在基于课堂超越课堂的境脉中实现通达

1.尊重价值观学习特性,引导学生价值观形成。第一,感知与体验:学习过程中体悟价值观。价值观形成基于对客观事物的价值判断,但具体表现形式由于个体差异会呈现出不同的效果。具有自身独特个性特征的学生,其价值观受到社会环境和学校渲染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当个体与社会二者主导的价值观产生冲突时,个体价值观一般会服从社会主导价值观。可见,学生的价值观是在价值场域中形成的。第二,分析与判断:符号知识的意义建构。学习是学习者对外部环境进行知觉、记忆、思维等一系列的认知活动中,自身原本的认知结构与教材提供的新的逻辑结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对外界信息进行分析,并在分析过程中依据自身的价值准则进行价值判断,将感性的价值认知上升到理性的价值思考,进而充实符号知识的表层意义,深化知识的内在逻辑结构,获得认知结构新意义。第三,认同与实践:辨析活动中明确价值取向。学习是人固有能量的自我实现过程,学习的效果是以人的自我需要满足为标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还需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倾向。价值观的认同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的自觉的赞许态度,是基于自身的需要而产生的,在情感中表现为接纳、在态度上表现为认同、在行为中表现为实践,进而明确正确的价值取向。

2.创新价值观教学思维,发挥教师价值引领作用。第一,以深度教学强化价值引领力。以深度教学创新价值观教学的新思维,在教学的逻辑、真谛与智慧中去理解如何通过外部提供的条件和力量,发挥学生内部的积极作用,这样才能使正确的价值观内化于心。在学生学习产生思维矛盾时,引导学生理清思路,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第二,提高教师自身价值引领素养。教师自身价值观的认知水平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深度与广度,课堂教学中的价值取向关系到学科育人价值的实现。因此,教师首先要提升价值观理论知识水平,赋予核心价值观鲜活持久的生命力。其次要增强学科教学中的育人价值意识,实现“教人”向“育人”观念的转变。最后要提升情感关怀素养,只有对学生爱与尊重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

3.解读价值观教学内容,促进价值观内化。马克思指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13价值观的形成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某种共同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构成的一种观念,人们的价值观呈现出多样性和多层次性的特征。学习目标应在掌握学科核心知识的基础上,发展批判性思维、创新意识与合作交流能力,以凝聚人类共同需要的价值观充实内心的精神世界,以保持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

对于教师而言,要在学生的成长道路上贡献育人价值。学科教育要发挥教师的专业能力,深度解读教材,透过教材文本的字里行间,厘清知识逻辑结构,品读文本的显著立意,打破对编者思想常规解读的禁锢,从教材的显性文字中探索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进而帮助学生发散思维、提高核心素养,展现教材隐含的、未直接呈现的价值意蕴。在此基础上,立足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精神价值需要,进行价值观教学内容的深度设计,并高于学生的能力所及,使其“踮起脚尖才可得到”,从总体上把握和强化学科的育人价值。

4.开展深度互动的教学方法,提升价值观思维能力。“人的发展以人在不同经验方式中的发展为前提,并得以锻炼。”[14价值学习需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展开师生、生生之间的深度互动,让学生在主动探索世界中构建新的价值认知,理解知识背后蕴藏的价值与意义,促进其价值思维的进阶发展,能在真实世界中解决价值冲突问题。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堂片段(图2)为例:首先,需要教师设计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任务设计是学生以具体知识作为解决问题的工具为前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我国的主导价值观,要想真正地融入到中学生的课堂教学中,被学生所认同与接受,需要教师注重“问题”的设计与生成。其次,需要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深度互动完成学习任务。在这一课中,所创设的情境“伟大的逆行者们”来源于学生生活中的时事热点,同时还需要教师转变角色定位,成为学生探求知识路上的学习同伴与教练员。既要尽可能地给予学生学习空间,又要适时地点拨学生,增大思维容量,敢于批判与质疑,在思考中进行价值判断,进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最后,注重组织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探究,树立好同辈群体的价值观导向。学生在深度教学场域进行对话沟通与相互启发,从意见分歧走向达成共识,将有利于正确价值观的传播。

5.创建积极的课堂文化环境,深化价值观育人作用。“用环境、用学生自己创造的周围情景、用丰富集体精神生活和一切东西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之一。”[15作为一种隐性教育资源,课堂文化环境包括創设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营造价值性的课堂文化氛围。教育的本质是育心,与知识教学的客观事实性传授相比,价值观的深度教学更为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中学生对教师在情感和心理上的接纳持积极的态度,则会更为容易接受来自教师的价值引导。课堂文化氛围,以课堂教学中强化意蕴深远的精神性文化为依托,既包含着历史文化的沉淀,又体现时代的文化精神,寻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佳契合点进行凝练,营造文明向上的道德风尚和奋发进取的学习氛围,以谋求正确的价值观塑造学生的灵魂。

价值观培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价值观培育,要在课堂教学中深度展开知识与高阶思维的融合。在张力探索中,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经历了个体的自我探究、自我体验和自我构建的过程,这是学生主体性与发展性的高度契合,更是推进价值素养涵育改革的重要路径。

参考文献:

[1]檀传宝.教育是人类价值生命的中介——论价值与教育中的价值问题[J].教育研究,2000(03):14-20.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第3版):567.

[3][5]刘济良.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2-3.

[4]张法琨.古希腊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42-56.

[6]郭元祥.知识的性质、结构与深度教学[J].课程·教材·教法,2009(11):17-23.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66.

[8]莫尼卡·泰勒,杨韶刚,万明.价值观教育与教育中的价值观(中)[J].教育研究,2003(06):46-54.

[9]李德顺.价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00.

[10]〔苏〕霍姆林斯基.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M].唐其慈,毕淑芝,赵玮,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154.

[11]《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2144.

[12]韩仁生,苗军芙,李传银.教育心理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3:146-147.

[1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406.

[14]R.S.Peters,Development,In P.H.Hirst & R.S.Peters(eds).The Logic of Education,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Ltd,1970:55.

[15]〔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M].赵玮,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122.

(责任编辑:姜佳宏)

“Return” or “Transcendence”:
Another Analysis of How the Classroom can Access Value Teaching

WEI Wei1,2,XU Fang1,YU Chenfei1

(1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Jilin 130024,China; 2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00, China)

Abstract:
The classroom is a necessary place and important carrier for the realization of value education,how to implement value education in the classroom with high quality in the new era? In response to this question,the binary thinking question method is:
returning to “classroom-centered” value education can realize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value teaching.However,this “return” perspective of “objectivity” and “awakening” cannot be used as the starting point and destination of value teaching; Or that value teaching should activate the “transcendence” proposition of the classroom on the basis of returning to the classroom,that is,it should move towards a transcendent relationship position that transcends the classroom.In fact,value teaching cannot ignore the significance of returning to the classroom,nor can it go beyond the classroom and blindly transcend,let alone simply balance and promote each other.That is,neither the one-dimensional position nor the opposite-unified orientation is a complete classroom value education.Only the diversified and comprehensive linkage and collaboration centered on the classroom,maintaining the necessary creative tension and internal vitality between returning to the classroom and transcending the classroom mutual view,may be another ideal analysis of value teaching through the classroom,and may be a feasible direction and exploration path for realizing value teaching in the classroom.

Key words:
value teaching; classroom teaching; values education;“classroom center”;surpass classroom

猜你喜欢价值观教育回归课堂教学新媒体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影响及对策法制与社会(2016年32期)2016-12-01浅谈“英语小话剧”对学生英语学习及价值观教育的促进作用校园英语·上旬(2016年10期)2016-11-16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作文教学研究(2016年1期)2016-07-05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中国火炬(2014年4期)2014-07-24

推荐访问:通达 课堂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