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助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

翟丽 齐廷廷

摘 要: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共识,具有丰富的底蕴。研究不同学段优秀传统文化思政课程建设,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有助于学生身心成长和思想道德的培养,实现思政课内涵发展。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必须遵循“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的逻辑进路,实现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的匹配。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
课堂实践

新时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思政课建设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教育部等相关部门相继出台《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等文件,对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大中小思政一体化提出了明确要求,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植入青少年心田、打牢中国底色提供了政策依据。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大中小学思政课的核心课程,深挖其丰富的教育资源,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文化根基。明确不同学段的课程目标,对照课程目标设计课程内容,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是保证大中小思政课程思想性、理论性、亲和性、针对性的必备要求。

一、课程目标具有阶段性

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要求实现课程目标的阶段性,思政课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不同成长阶段的课程目标不同。

(一)小学阶段重在培养文化感情和认知,初中阶段重在提高文化认同

义务教育阶段思政课即道德与法治课,以学科核心素养为依据,明确学生各阶段课程学习后应该达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提出了总体课程目标。为了更好地将总目标进行分解和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四阶段提出了具体目标要求:1~2年级要求学生感知优秀传统文化符号,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亲切感。3~4年级让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成果,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等[1]。5~6年级明确中国共产党历史和革命传统,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等。7~9年级体会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弘扬民族精神,坚定文化自信等目标。

(二)高中阶段重在增强文化自信

高中思政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上,要求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合格的时代新人。高中阶段课程目标要求通过思想政治课程学习,学生能够具有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众参与等学科核心素养。

(三)大学阶段重在培养文化创新意识和文化传承的责任感

高等学校即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共向本科生开设5门必修课,其中《思想道德与法治》是进行中华文化教育的核心课程。该门课程与中华文化对接教学过程中,以“立德树人”为导向,全面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思想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注重在培育学生形成文化自觉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实现“知、情、意、行”四环节的统一。

大中小不同学段思政课程有序衔接、层层递进的目标阶梯,有效满足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内在要求。

二、课程内容具有系统性

大中小学课程内容分为横纵两个维度,横向以道德与法治教育为框架,有机融入国家安全教育、劳动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主题。纵向分四个阶段,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以学生实际生活为基础,设置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课程内容,确保实现大中小思政课程内容既避免重复,又有机衔接。

(一)小学阶段以学生的体验为基础,初中阶段以学生的认知为基础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明确指出小初学段中华优秀文化内容特点。分为四个阶段:第一学段(1~2年级)旨在以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对学生进行启蒙教育,要求这阶段的学生能够向英雄模范学习优秀品质和高尚道德情操。第二学段(3~4年级)旨在引导学生形成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意识。通过这一阶段学习,感受革命故事所体现的革命传统意義。第三学段(5~6年级)引导学生形成深厚的爱国情感,学生能够初步了解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程及形成的革命精神。具体表现在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四单元第八课“美丽文字 民族瑰宝”内容。第四学段初中(7~9年级)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国家发展和世界发展大势,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立志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体体现在九年级上册人教版《道德与法治》第三单元第五课第一框“延续文化血脉”第一目“中华文化根”内容上。

(二)高中阶段以知识建构为主开展常识性学习

高中阶段的学生思想逐步从形象思维转向到抽象思维,能够更理性去思考问题 、分析问题。此阶段旨在高扬中华文化精髓,帮助学生确立正确政治方向、提高本阶段学科核心素养、增加社会参与度。具体表现在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第七单元的第三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内容上。

(三)大学阶段以价值引领为导向进行内容设置

大学阶段,新修订的2021年版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材中“三板块”(即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道德)分别对应教材的第三、四、五章,是论述中华文化相关内容的重点章节。

第三章“继承优良传统 弘扬中国精神”集中反映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精神的关系,以及“精神”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意义。在第四章“明确价值要求 践行价值准则”中的“反映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价值理念”,阐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2]。第五章“遵守道德规范锤炼道德品格”中的“吸收借鉴优秀道德成果”,讲授了五种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和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等内容。

大中小不同学段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进行科学设计,形成一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有序过渡的科学体系。大中小学思政课的内容和侧重点各有不同,但核心都是育人,整个过程一脉相承(见表1)。

三、教学方法具有灵活性

大中小各学段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上各有不同的特点,由此决定与之相匹配的教学方法也各有不同。

(一)小学阶段是学生性格、习惯养成期,思政课应注重学生的情感启蒙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运用故事讲述法、游戏活动法、角色扮演法等教学方法渗透课程内容,以形象直观的方式开展启蒙性学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小学阶段课例展示: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四单元中的第一课“美丽文字 民族瑰宝”。教师在导入部分采用“猜甲骨文中羊和人两个字”引导到古老而优美的汉字。第一部分:丰富多样的文字。采用观察“人民币纸币”引导学生辨识民族的文字,了解我国丰富多样的文字,感受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第二部分:古老而优美的汉字。通过资料展示不同风格的字体,采用小组讨论法全班交流,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内化学生认识与情感。第三部分:意蕴隽永的汉字。开展趣味汉字的活动,分组探究式学习,使学生体味出中华民族传统的思想观念,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第四部分:影响深远的汉字。出示多种文字图片,使学生能够自觉传承汉字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二)初中阶段是学生独立思考时期,思政课应侧重于与生活经验密切关联教学方法

通常运用任务驱动法、情境讨论法、模拟活动等互动为主导的方法,开展体验性学习,打牢学生的思想基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初中阶段课例展示:教师采用猜谜导入。第一部分寻——中华文化之魅力。活动一,观看视频《文化遗产》思考问题,引导学生感受到了文化的丰富多彩。运用希沃软件游戏互动,总结归纳中华文化内容的四方面。活动二,设置两个辩论赛活动,传统文化=老掉牙?中华文化=拒绝和排斥?通过素材具体阐述得出中华文化薪火相传历久弥新的原因。第二部分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通过新红色电影讲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部分内涵。活动三,“哈尔滨文化之旅”研学,分组讨论总结出三种文化之间的内在关系。第三部分扬——中华文化之自信。以孔子学院为载体,使学生明白中华文化在国际的影响越来越大。活动四,与孔子作揖——我是中华文化传承人。引导学生知道传承并保护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个人的责任。最后作业布置方面,采用问卷星软件设置问题,学生作答,巩固本节课内容。

初中课例中教师采用信息技术2.0的互动游戏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在游戏的过程中体味中华文化的魅力,将枯燥的内容渗透到以学生的体验为基础的课程内容中,顺利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

(三)高中阶段是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形成时期,思政课在大中小思政一体化建设中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教学方式应遵循着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思维路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高中阶段课例展示:教师通过回顾北京冬奥会筹备过程和一个100秒的视频、5组图片,盘点北京冬奥传统文化之“美”导入本课,帮助学生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第二阶段教师利用议题式教学、问题式教学设计了两大学习任务群,分别探究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理解了如何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第三阶段课堂小结,积极鼓励学生自主总结学习收获,包括知识上的收获、学习方法的收获和情感体验。最后作业布置,设计了项目式作业,更灵活地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高中思政课中活动的设置培养了学生观察、实践、辨析和反思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社会理解和辨别能力,坚定了学生的政治方向。

(四)大学阶段学生思维活跃期,思政课教学中授课教师一般采用理论实践相结合、线上线下相结合、校内校外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发挥学生主体意识,促进学生的知行合一

一是理论实践相结合,即课上讲授中华文化基本理论,课下组织学生实践体验。对于“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材中分布的中华文化理论知识,讲清其中的联系和逻辑关系以及其与时政热点之间的关系。例如,第五章第二节“传承中华传统美德”部分,讲述社会主义道德的三个来源。在授课过程中融入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中的“两个结合”重要内容,来讲清楚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意义;
讲清楚“两个结合”,分析中華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内在契合性;
讲清楚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二是线上线下相结合,即线上组织学生学习超星、智慧树平台提供的优质中华文化课程、做考试练习、布置预习和实践作业,利用各大数字博物馆等实践基地带领学生线上云参观云学习;
线下结合所学内容,指导学生完成理论学习内容和实践作业。

三是校内校外相结合,校外主要是引导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进行实地考察、调研,能够从中发现现代社会与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假期给学生提前布置实践作业进行特色的传统文化、文物与文化遗迹的考察,完成实践调查报告,以形成对传统文化的深入认知。校内文化实践的主要形式是与学校学生工作部门合作开展,如网络诗词大会、排练历史情景剧、重大传统节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等,通过活动挖掘和感受中华文化内涵和思想精华,增强学生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获得感(见表2)。

表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例展示

总体而言,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推进大中小思政一体化建设,思政教师是关键,思政教师作为传授知识的重要媒介,要深入研究大中小思政课中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资源,打破“学段壁垒”,构建思政大课堂,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培育有志气、骨气、底气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赵璇.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中文化自信的渗透路径[J].现代职业教育,2018(16).

[2]盛显容,盛锐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9,25(05).

见习编辑/张婷婷

猜你喜欢课堂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物流专业英语》课程中实施双语教学的体会科学与财富(2016年29期)2016-12-27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教育途径探讨学理论·下(2016年11期)2016-12-27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文教资料(2016年22期)2016-11-28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法制与社会(2016年30期)2016-11-24大学英语网络资源与课堂教学实践研究人间(2016年24期)2016-11-23“学、导、用”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考试周刊(2016年84期)2016-11-11情景模拟在大学英语课堂实践中的应用考试周刊(2016年85期)2016-11-11

推荐访问:中华 助力 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