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杜金键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了战略部署,并强调“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指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守好‘三农基本盘至关重要、不容有失。”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我省各级党组织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抓好党建引领,打好“五张牌”,聚力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不断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昂首阔步迈向农业强省。

打好“产业”牌,为乡村振兴巩固经济来源

乡村振兴,产业是发展的根基。只有筑牢“产业兴旺”这一物质基础,农业才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才会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农村才会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各级党组织应当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深入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持续抓好种植业、畜禽养殖业、林果业等传统产业,坚决保证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明确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支柱、关键”产业,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围绕“三产”融合发展目标,谋划构建农业产业体系,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聚力产业附加值建设,实现全链条产业发展,拉动经济全方位增长。充分挖掘乡村生态价值,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以发展高质、高效、环保产业为切入点,推进生态与乡村、田园、文化、旅游、康养多领域深度融合,大力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打造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时代美丽图景。

打好“人才”牌,为乡村振兴注入智慧活力

人才是第一资源,乡村本土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力军”。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国农民工总量29562万人,比上年增长1.1%。其中,外出农民工17190万人,增长0.1%;
本地农民工12372万人,增长2.4%。可见,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离土不离乡,在县域内就近就地就业。各级党组织要全面拓宽乡村发展空间,带动更多农民实现就地就近就业增收,确保本土农民一池春水“不流外人田”。要建立乡村人才名录,建立创业者、经纪人、工匠人、种养户等乡村紧缺人才信息库,对优秀人才进行动态跟踪培养。加强人才回引力度,注重创新创业平台建设,一方面吸引优秀人才返乡创业,另一方面为本土劳动力提供再就业机会。加大人才培育力度,依托农民科技教育中心等机构,定期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的示范带动作用,对广大农民开展知识培训、技术指导,针对农民“用得上”“离不开”的果树栽培、水产养殖、电商、中草药种植、玉米水稻高产等专业技术进行培训。通过计划培养、积极回引、建立平台,让农民更有奔头、让农业更具活力、让农村更快发展。

打好“文化”牌,为乡村振兴增添精神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近年来,在城镇化和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一些优秀传统乡土文化逐渐衰落凋零,一些各具特色的传统村落正在加速消失,农村的一些陈规陋习亟待纠正治理。所以,乡村不仅要塑形,更要铸魂;
不仅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各级党组织应当依托《“大地欢歌”全国乡村文化活动年工作方案》等政策,在乡村本土举办“村晚”、广场舞展演等乡村文化活动,持续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实施移风易俗推广工程,通过选树“好人好事”“文明人家”等典型、打造微景观、绘制文化墙、下发文明建设倡议书等方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村民摒弃“陋俗旧俗”。抓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打造文明实践基地、建设文化广场等措施,为村民提供“文化熏陶”的好去处。抓好农村公共文化体系提升,组织开展科普宣传、教育咨询、健康教育讲座等活动,进一步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打好“生态”牌,为乡村振兴夯实绿色发展基础

良好生态环境是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目前,农村生活条件已有很大改善,但离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農村厕所、垃圾污水处理、村容村貌等人居环境条件还需持续改善。各级党组织应当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之路,既要做好对原有环境的保护,又要对环境资源进行适度开发。扎实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力度,配备专人专管定期清除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工业垃圾和农村“三大堆”,将农村水环境治理纳入河长制、湖长制管理,铺设污水排放管道,实现农村生活污水合理管控,让绿色生活成为群众自觉自律的行为准则,让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让农村呈现美丽、生态、宜居的新面貌。

打好“组织”牌,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保障

如果说乡村振兴战略是一座高楼大厦,那么基层党组织就是“地基”,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各级党组织必须以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为优先方向,树立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的理念,不断提高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等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依托党建引领不断健全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在治理过程中持续优化“顶层设计”,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断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凝聚力、战斗力。积极实施高位推动,强化政策保障和体制机制创新,谋划实行乡镇干部“包保+考评”的机制,行管部门“监督+管理”的体系,从“根基”上保证主体责任、行业职责、帮扶监管等全部落实到位。选派精兵强将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把群众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让农民群众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责任编辑 赵鹏

猜你喜欢党组织农民农村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今日农业(2022年1期)2022-11-16“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今日农业(2021年21期)2022-01-12清华党组织公开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5期)2021-09-19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今日农业(2021年2期)2021-03-19饸饹面“贷”富农民今日农业(2020年17期)2020-12-15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考和实践活力(2019年22期)2019-03-16对症下药 强健基层党组织四川党的建设(2014年10期)2014-08-23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中国记者(2014年2期)2014-03-01建好“三型”党组织 实现医院新跨越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3年6期)2013-03-11“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中国火炬(2012年12期)2012-07-24

推荐访问:和美 乡村 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