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渠廉洁文化及其在新时代的转化运用

陈晓萍

(中共安阳市委党校,河南 安阳 455000)

河南林州红旗渠工程总投资近亿元,长达十年,无数干部经手,却没有发生较大的贪污腐败案件,红旗渠是一条“廉政渠”,蕴含着丰富的廉洁文化,红旗渠纪念馆被命名为“全国廉政教育基地”。开展新时代红旗渠廉洁文化研究,从理论上来说是对红旗渠精神研究的延伸,能够填补红旗渠文化研究的不足,能够丰富红旗渠和红旗渠精神的时代价值;
从实践上看是对“全国廉政教育基地”内涵的补充,能够为“三不”机制一体推进提供历史借鉴,有利于推动以红旗渠为载体的廉洁教育和廉洁文化建设。

关于廉洁,《辞海》解释为“清廉;
清白。与‘贪污’相对。”关于文化,马克思认为,文化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这一划分明确了文化的构成要素,为文化的分析提供了具体依据。关于廉洁文化,即廉洁的政治文化,和廉政文化相近,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都属于文化范畴,目标导向一致,都是为了实现廉洁政治。廉政文化的主体和对象是政府组织和公职人员,廉洁文化主体涵盖的范围更广泛,除了政府组织和公职人员,还包含企业员工和社会大众等。可以说廉洁文化包含着廉政文化,廉政文化对于廉洁文化具有引领作用。2009年底,中央纪委、中央宣传部、监察部等六部门曾联合发布《关于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意见》。2022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意见》。从“廉政文化”变为“廉洁文化”,一字之变,凸显了廉洁的政治文化建设范畴扩大,注重了廉洁政治生态的涵养。水相斗争,为中国人民,仍然可以参考廉政文化的解读,中纪委编写的教程指出,廉政文化是“以廉政制度为基础,以廉政理论为统领,以廉政思想为核心,以廉政文学艺术为载体,通过各种媒体的传播和广泛的社会参与,教育公职人员廉洁奉公,引导公众崇廉、尚廉,形成良好的廉政建设的社会文化形态”[1]。在内容表现上,包含着《廉洁自律准则》的八条具体要求,也包含《关于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意见》中提到的“公而忘私、甘于奉献的高尚品格”“为政清廉、秉公用权的文化土壤”“克己奉公、清廉自守的精神境界”等[2]。

红旗渠廉洁文化是红旗渠修建过程中形成的关于廉洁的思想理论、价值理念、制度规范、行为方式、社会评价以及反映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物质载体的总和。按照马克思对文化的分析,红旗渠廉洁文化的具体内容可以概括为四个层次:一是红旗渠廉洁精神文化,包含廉洁从政、克己奉公的政治观念、尚俭戒奢、甘于奉献的价值取向等。二是红旗渠廉洁制度文化,包含廉洁从政、廉洁用权、公私分明、勤俭节约的规章制度(包括权力制约制度、宣传表彰制度、警示教育制度)、规范要求(职业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等。三是红旗渠廉洁行为文化,包含林州人的民风民俗、日常行为方式等。四是红旗渠廉洁物质文化,包含廉洁教育场所、文化设施、文化环境、廉洁标语口号、传播媒介,彰显修渠时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场所和器物等。

(一)红旗渠廉洁精神文化

红旗渠精神中的廉洁内容,属于红旗渠廉洁精神文化,是红旗渠廉洁文化的核心内容。

(1)为了人民的初心使命。1959年的一场大旱,把本就缺水的林县逼上了绝境,只有“引漳入林”才能彻底解决林县的缺水问题,这成为林县人民的共识。而这时,恰是国家最困难的时期,“引漳入林”工程没能纳入国家计划,没有得到上级物质和资金的支持,甚至上级还建议等国家度过难关再修。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林县县委如果不修渠,对上对下都能有所交代,领导干部自身的发展不受任何影响。但修渠就面临着物质资金的困难和修渠失败的风险,就要担责,还有可能丢官。最终林县县委从人民愿望出发,敢于担当、迎难而上,号召人民自力更生来修渠。从修渠的动机来看,不是为了所谓的政绩和干部个人的利益,而是践行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为的是人民群众的集体利益。这一出发点也使得党员干部在修渠过程中能够克己奉公,不谋私利,是“不想腐”的思想基础。

(2)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红旗渠的修建,共投资6 865.64万元,其中1 025.98万元是国家资助的,占到了资金总额的14.94%[3](P95)。为了解决物质和资金的不足,红旗渠修建采取“四自带”,即修渠人员自带粮食、自带工具、自带钱、自带生活用具。1960年至1966年间,自带工具31万余件,编抬筐3万个;
水泥用量的77%,炸药用量的44%,石灰用量的100%,都是自己生产和制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红旗渠是花自己的钱办自己的事,这样就易于做到勤俭节约;
物质资金的短缺客观上抑制了铺张浪费的发生;
修渠民工吃糠咽菜、天当房地当床的艰苦奋斗也深深感染着干部党员,从情感上不忍损公肥私,能够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这里既包含着“不能腐”的客观条件,也包含着“不想腐”的情感约束。

(3)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修渠是全县人民的共同事业和迫切需求,同时工程艰巨复杂,单打独斗难以完成。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林县人民在县委的领导下组织起来,团结协作,依靠集体智慧和力量完成个体所不能完成的修渠事业。由于粮食短缺,工地上吃饭时按人分饭,一人一份,当时很多家庭一家几口都在工地,一家人中,女人省下点,给干重活的男人吃,老人省下点,给年轻人吃,这是家庭的团结和谐;
红旗渠修建还得到了山西平顺县人民群众以及其他地方干部群众的无偿援助。那是一个举国贫困的时代,在大家都不宽裕的情况下依然能够慷慨解囊支持林县,这样的情景之下,又有哪个干部党员忍心去多吃多占、贪污浪费?这一实践孕育了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是对自私自利个人主义的摒弃,培育了“不想腐”的情怀。

(4)无私奉献的共产主义觉悟。除险队长任羊成一根绳子吊在半空中去施工,随时有坠崖身亡或者撞上崖壁粉身碎骨的危险,他为什么就敢去做呢?在红旗渠干部学院劳模访谈的课堂上,他回答说:“我是在党员大会上举过拳头发过誓的,那我能怕吗?怕死就别当共产党员,当了共产党员就不能够怕死。”共产党员的誓言成了他的勇气和胆量。当死都不怕的时候,还会计较别的得失吗?面对撤职罢官的风险,县委书记杨贵在会上明确表态:“我们都是共产党员,党的干部,我们的党性原则不允许我们眼睁睁看着地里旱得长不出庄稼,十几万人翻山越岭找水吃而无动于衷。自然灾害是事实,但是,都坐着等老天爷的恩赐,战胜不了灾难。如果那样的话,自己的乌纱帽保住了,可遭罪的还是老百姓!”[4]无私则无畏,杨贵不是捂着乌纱帽在做官,而是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共产主义觉悟忘我奉献。牢记“共产党人是干什么的”这个根本,筑牢“不想腐”的思想根基。

(二)红旗渠廉洁制度文化

红旗渠建设过程中坚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注重用制度管人、管事、管物,并且注重通过监督推动落实,一系列制度规范织密了“不能腐”的笼子,实现了廉洁从政,为“廉政渠”的修成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1)干部管理制度,破除特权,促进干部清正廉洁做表率。实行“五同”制度,干部和民工“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同商量”;
推行干部参加劳动制度,规定党员干部要带头到最困难、最危险的地方去劳动。一方面破除了领导干部的特权和特殊待遇,把领导干部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促进干部讲规矩有纪律,干部自然“不能腐”,而且还要在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等方面为群众树立表率。另一方面,干部与群众打成一片,甚至带头干最困难最危险的工作,感同身受群众的疾苦,与群众结下深厚的情谊,自然也不忍心贪占群众利益,培育了“不想腐”的情怀。

(2)财物管理制度,破除徇私舞弊、贪污浪费。总指挥部就钱款、物质管理出台一系列制度,如1960年2月15日,《林县引漳入林总指挥部关于生活管理和财务开支的制度》发布,规定一切办公用品必须经批准方可领取;
一切开支必须事前有批准方可报销。2月21日发布《林县引漳入林总指挥部财粮金融股工作意见》,规定粮食补助发放向劳动一线倾斜,严格掌握确切人数,无虚报人数,无粮食投机、无不付粮票、无糟蹋浪费等。在资金管理上,规定较大数额一律经银行进行非现金结算,设定单位日留存现金数额,充分利用银行营业所管理现金。1962年11月5日,出台《关于民工粮款补助的几项规定》,实行“两查三对照”的办法发放粮、款,严格物资管理,确保勤俭节约。两查即查三表(出勤表、伙食表、记工表)、查四条(伤条、病条、请假条、勤杂条);
三对照即粮款对照、款数和工数对照、领条和表对照,手续严格,执行认真,基本上杜绝了虚报冒领的不合理现象。消耗物资(炸药、雷管、导火线等)执行包工定额,超用不补,节约提奖;
抬筐、抬杠、麻绳实行以旧换新。半固定性的生产工具,像钢钎等,实行合理耗损,超出合理耗损的折价赔偿。固定性的生产工具,像铁绳、胶木车等,实行了保本保质,如无故损失的,按规定的价格如数赔偿。真正做到了提物有证据,调拨有单据,出入有手续,月月清点三对照。因此,各项工具很少丢失,并且充分发挥了它的应有作用。1963年3月15日,出台《关于财物管理的几项制度》,进一步对粮款补助、物质管理、财务开支作出详细规定。特别是提出财务人员调换离职前要进行账目、物资清点。1965年9月15日,出台《关于实行粮款财物包干和管理的几项规定》,规定经费使用要建账立册,不得以单据代账,白条手印不能作为正式收支凭证,做到账物、账款、账据、账账相符,确保公款不被挪用。1966年3月20日,下发《关于认真搞好竣工清财的通知》,要求财务人员离职前要交清粮款和其他一切物资,要求各指挥部对剩余物资进行清缴,严防贪污、盗窃、浪费发生,确保集体财产不因竣工而流失[5]。

(3)行为规范制度,养成廉洁做事好习惯。为了严格施工纪律,1962年1月10日,红旗渠总指挥部制定并发布《民工应遵守的十项制度》,对民工行为作出规范化要求,其中不乏廉洁做事的要求。如第二项制度规定:“每个民工都应该自觉遵守劳动纪律,要做到:出勤足,不旷工,上工不迟到,下工不早退(完成任务例外),不经批准,不准随便离开工地,当天任务保证当天完成。”第三项制度中规定“杜绝偷工减料和支差应付”;
第四项制度提出“提倡节约用料、用工,紧缩时间”。第六项制度规定“要爱惜保护好国家和社队一切公共财产,若无故损坏或丢失者,要追究责任,作价赔款。若有偷盗行为要严肃处理,提倡节约,反对浪费”[3](P143)。

(4)监督制度与执纪问责,提高震慑力度。为了便于监督,工地总指挥部规定在总干渠、干渠埋设质量责任碑,碑上刻写完成修渠的社队名称,日后渠道如有倒塌、裂缝漏水等问题发生,哪个社队修的,就由那个社队负责返工补修。这样相当于终身负责制,同时又置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督促各修渠社队严把工程质量关。总指挥部组织督导小组,经常到工地进行督导。郭海林主编的《红旗渠日志》一书中,有很多的内容是在展示督导工作。如王才书部长经常到工地上巡视检查工作,发现问题,及时查处。1960年中央发出《关于在农村中开展“三反”运动的指示》,这次“三反”运动是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以反贪污为重点。林县以此为契机,大力开展“反浪费比节约,反事故比安全,反官僚比深入”的三反三比运动;
红旗渠各工地,深入开展各种检查和清算,对于查找出来的各种问题通过开展辩论、批评教育、惩治纠正等及时解决。小店分指挥部的报告中写到的目标是:“歪风邪气打下来,生产干劲鼓起来,增持节约要搞好,遍地成为高工效。”[5]这代表了当时运动的主要目的。这可以说是以运动的方式开展监督执纪,是一次集中性专项治理,极大提升了干部群众反对浪费、节约增效的廉洁思想,规范了干部群众深入实际的廉洁行为。十年修渠,共发生了9起违纪案件,涉及11人均受到处罚,实现了“不敢腐”的震慑。

(5)奖惩制度,树立良好的导向。开展“三个五好”活动,即争当“五好”干部、“五好”连队、“五好”民工。评选模范单位和个人,进行隆重表彰,这是对个人价值的认可和表彰,激发出人的持久精神动力,客观上也引导干部群众追求高于物质的价值感和意义感。同时开展批评,落后者挂黑旗,表现不好的要在会上自我批评,甚至通报批评。中共林县红旗渠委员会以通报的形式对个别干部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在全工地点名批评。如《不关心群众生活的官僚主义》对泽下分指挥部领导通报批评,《关于城关分指挥部杨六同志不艰苦不深入的通报》《任村分指挥部工程为何不跃进》通报批评指挥部分指挥长贪图享受、工作不力等问题。中国人是爱面子的,这好比现在的通报曝光制度,对人的约束和威慑效果是很显著的。这些使得干部“不敢腐”也“不想腐”。

(三)红旗渠廉洁行为文化

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6]所以,每一种文化都承载着民族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红旗渠廉洁文化也不例外,林州人的民风民俗、日常行为方式等地域文化构成了红旗渠廉洁行为文化,实现了“不想腐”“不敢腐”的约束。

(1)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的传统习惯。土地的贫瘠、资源的匮乏使林州人养成了生活简朴、不喜吃喝的习惯。生活上精打细算,非必要开支一分钱都不花,物质使用要物尽其用、用到极致,吃饭不讲究常将就,能吃苦。红旗渠修建的款项中,国家资助不足15%,但依靠勤俭节约,林县节省的资金占到了18%。修渠的干部群众绝大多数是本地人,他们把这种传统习惯运用到修渠中容易做到不铺张浪费,不贪图享受,做到“不想腐”。

(3)干事认真、不服输的倔强性格。在林州,你会看到道路规划有序、整齐划一;
林州人的房前屋后都收拾得规规矩矩;
即便是山上的耕地一块块一层层也是修整的像艺术品一样;
红旗渠上的石块是人工锻造的,却是非常整齐;
这些反映出的就是林州人干事认真的性格。林州的市歌《推车歌》里有一句:“山里的人哪啊生性犟,后边来的要往前边放”,这样的倔强是一种不服输的志气,是红旗渠能够攻坚克难的力量之源,干部党员干事认真,一旦决定了就不怕困难,有着强烈的为民意识和“誓把河山重安排”的豪迈志气,这种实干、苦干、大干、快干的性格禀赋很难贪图安逸、退缩逃避。修成红旗渠是他们自愿选择的事业,成就这一事业,也是成就林县人的梦想,更是在证明他们选择的正确。为了达成这一事业,林县干部群众都愿意为之付出一切,又怎么会为了一己私利而使得事业受损?不仅个人不容许,也绝不容许别人做出损害红旗渠修建的行为来,这里自律和监督的动力都非常大,绝大多数人的“不想腐”,也使得共同事业中的其他人“不敢腐”。

(3)讲政治的革命传统。林县是革命老区,林县人民在革命年代已经形成了听党指挥、跟党走的行为习惯,政治素养都较高。红旗渠修建中,更是注重加强干部培训,提升理论水平。县委利用党校分期分批组织县社干部学理论,学哲学。通过学习毛泽东《实践论》《矛盾论》《党委会的工作方法》《为人民服务》等著作,进一步提高了干部的理论水平,学会了用哲学观点去观察处理问题,去指导红旗渠的建设。同时还对各党支部书记进行培训,使大家牢固树立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广大群众的政治立场,激发大家迎难而上、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夺取胜利的雄心壮志。

(4)注重面子的社会习俗。“爱面子”是中国人的一大特点,林州人也不例外,特别是熟人社会,更是注重面子。俗话说得好,“兔子不吃窝边草”,熟人社会的交往,本身就是对个人行为的极好约束。红旗渠修建中,以公社、村组为单位,一块工作的都是街坊邻居,甚至是至亲叔伯兄弟,那个时候的社会流动不太容易,“人言可畏”的生活经验使得每个人对于外在的评价有着一种“敬畏感”,熟人社会形成了“不敢腐”的社会约束。

(四)红旗渠廉洁物质文化

红旗渠修建的时代已经过去,今天的环境和条件都发生了很多变化,但红旗渠上和红旗渠纪念馆还有很多场景和器物,依然彰显着那个时代干部廉洁用权、克己奉公和干群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廉洁文化。

(1)红旗渠纪念馆。作为“全国廉政教育基地”的红旗渠纪念馆,有很多展示物品,承载着红旗渠廉洁文化。如县志对于缺水苦难的记载、被勒出一道道深痕的井口、新媳妇除夕夜上吊自杀的惨剧等,是党员干部一心为公“不想腐”的动力所在。贴着“收据”的炸药箱,是干部清正廉洁,敬畏纪律的一个展示。还有一份票据的展示,显示的时间是1963年4月29日,记录买了125根钢钎,花费375元;
还有一份伙房账目:“天1561.5,粮2342.25,款624.50元”,账目明晰、有整有零,是红旗渠制度严密、“不能腐”的缩影。野菜标本,修渠工具等展示,是条件艰苦“不能腐”的客观原因。

(2)红旗渠青年洞。红旗渠上有一段通往青年洞的渠道是开放的,岩壁上有当年民工住宿的山崖,被称之为“神工铺”;
有一些竖炮的痕迹,长达数十米;
有时候还有凌空除险的表演;
还原当年修渠场景的同时,也让人感慨,那样艰苦环境下修渠,谁又忍心去损公肥私呢?还有用于质量监督的“红旗渠责任碑界”,是一个公开监督、世代监督的标志,有了这样的监督,谁敢偷工减料、损公肥私做出豆腐渣工程?

(3)红旗渠廉洁标识和口号。如“一颗红心两只手,自力更生样样有”“早上糠、中午汤,晚上天池泡月亮”“重新安排林县河山”。

(4)红旗渠廉洁文化产品。如访谈纪录片《巍峨山碑·杨贵篇》《红旗渠》话剧、电视连续剧等。随着红旗渠和红旗渠精神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廉洁文化产品丰富了红旗渠廉洁物质文化,成为红旗渠廉洁文化在新时代传承的依托。

(5)各类红旗渠精神教育基地和研究中心。如红旗渠干部学院、红旗渠廉政教育学院、红旗渠精神培训基地、红旗渠企业家学院等教育机构和各级各类红旗渠精神研究中心,为红旗渠廉洁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平台。

红旗渠廉洁文化的四个方面内含着“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机制,红旗渠廉洁精神文化推动“不想腐”,红旗渠廉洁制度文化推动“不能腐” “不敢腐”,红旗渠廉洁行为文化推动“不想腐”“不敢腐”,红旗渠廉洁物质文化推动“不想腐”,前三个方面共同推进了“廉政渠”的建设,后一个方面彰显了红旗渠廉洁文化的时代价值。“三不”机制是一个相互融合、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体现标本兼治的整体思维,必须一体推进,共同发力。站在新时代,以红旗渠廉洁文化为借鉴,要强化“不敢腐”,必须加大惩治力度,从政治上、经济上、声誉上形成持续震慑。要强化“不能腐”,必须健全制度,织密权力的笼子,加强监督,执纪到位。要强化“不想腐”,必须加强教育和引导:强化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强调理想信念教育,弘扬勤俭节约等优秀传统文化,养成生活简朴的良好习惯,特别是选好人用对人,树立好的标杆。一体推进“三不”机制,最大程度发挥标本兼治的政治效果、纪法效果和社会效果。

党中央高度重视廉洁文化建设,2022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意见》强调,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是党自我革命必须长期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提出把加强廉洁文化建设作为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基础性工程抓紧抓实抓好,为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红旗渠廉洁文化内含着公而忘私、甘于奉献的高尚品格,为政清廉、秉公用权的文化土壤,克己奉公、清廉自守的精神境界,是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优秀资源,要根据时代需求进行创新性转化,以干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通过不同路径广泛传播,推动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一)开发课程进课堂

以党员领导干部为重点教育对象,以中共安阳市委党校、红旗渠干部学院、红旗渠廉政教育学院、红旗渠精神教育培训基地、地方高校等教育平台以及各机关事业单位、各廉政文化教育基地等为主阵地,以红旗渠廉洁精神文化为主要内容,开发红旗渠廉洁文化课程,比如《红旗渠精神及其当代启示》《红旗渠廉洁文化对新时代反腐败的启示》等,教育党员领导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为新时代的廉政建设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丰富形式推“六进”

针对普通党员和一般干部、社会大众、青少年等不同的受众,把红旗渠廉洁文化细化细分,选择恰当的内容打造不同的专题,以课程、视频、文章、著作、展板、主题演讲、书画、诗歌等不同的表现形式,通过课堂、抖音、报刊、广播、网络、电视、宣传栏、文化走廊等各类平台和媒介,积极推进红旗渠廉洁文化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医院、进村居、进家庭。开展节约资源,反对浪费的教育,大力弘扬艰苦创业的精神,树立崇廉拒腐,尚俭戒奢的社会风气。

(三)挖掘资料进展馆

充分挖掘红旗渠廉洁文化资料,比如文档资料、照片、实物、口述史、影像等,充分利用红旗渠纪念馆这一全国廉政教育基地做好宣传教育,特别是与新时代的生活工作条件相比,通过修渠时代实物的展示,让大家感受修渠时的艰苦奋斗,感悟新时代的幸福,向修渠人的精神境界看齐,知足今天的待遇,从而提升“不想腐”的觉悟。

(四)搞好研究作咨政

今天的时代,工程领域往往是腐败的重灾区。然而,红旗渠这项大工程,经历十年、投资近亿元、无数人经手,却鲜有腐败发生,领导干部层面更是做到了“零贪腐”,造就了一条“廉政渠”,形成了丰富的廉政文化。时代发展,条件变化,但其中所蕴含的“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机制和道理却永不过时。深入挖掘红旗渠廉洁文化的时代价值,可以为地方和国家廉政建设做好咨政服务。

猜你喜欢林县红旗渠廉政党的廉政思想“听得懂”少先队活动(2021年9期)2021-12-01“红旗渠精神”感动我文萃报·周五版(2019年33期)2019-09-10弘扬红旗渠精神 做好新时代人大工作人大建设(2019年1期)2019-07-13红旗渠水为何会“自流”中学生数理化·八年级物理人教版(2019年6期)2019-06-25廉政之歌北方音乐(2017年16期)2017-10-21明朝初期的廉政教科书公民与法治(2016年4期)2016-05-17从红旗渠的“账单”体会党的领导中国火炬(2015年7期)2015-07-31种好“责任田” 不越廉政线学习月刊(2015年2期)2015-07-09论红旗渠精神的基本内涵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5年4期)2015-03-27红旗渠的修建与红旗渠精神的诞生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6期)2015-01-31

推荐访问:红旗渠 新时代 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