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茶艺课”与课程思政融合的途径

刘 欣

(新疆应用职业技术学院,新疆 奎屯 833200)

茶艺课是各个高校开设学习茶叶知识、茶艺技术和茶艺文化的课程,以培养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一门课程。包含了明礼、选茶、鉴水、择具、冲泡、布席、选茶、品鉴等茶艺师应该掌握的理论知识和职业素养。教育的首要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具备哪种技能。教育部门强调高校必须培养拥有远大志向抱负、德才兼备、拥有社会主义理想的时代新人。[1]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思政课程的基本载体是专业课,也就是说要正常进行思政教育课必须要以专业课为依托,思政课充当桥梁的作用。新时代地方高校面对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在继续推动专业课和思政课协同发展的同时,实现全面育人、塑造学生优秀的人生价值“三观”。党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因而,茶艺课作为文化的相关课程之一,需要通过与课程思政的融合,以此实现教育部对于人才培养的要求:健全和锻造全面高素质人格。

随着国家第三产业的不断发展,旅游业更是炽手可热,许多相关行业以打造茶市、茶馆、茶店等去满足市场的供需平衡。从而,茶艺人员在得到不断地重用,茶艺课也丰富起来。虽然说茶艺课有趣生动,但是思政课程概念复杂、内容繁多,将两者顺利结合相融存在一些问题。

1.1 教师问题意识不足

经过大量的数据统计以及分析发现,高校教师教学问题意识依然有些不足。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转变为以问题意识为中心的关键在注重“是什么”的同时,强调“为什么”、“怎么样”的回答。茶艺教师面对问题时,由于教材体系的深刻影响通常选择去陈述知识,或者仅仅回答显性知识。比如,茶叶内容、操作方法、容器选择、水质水温等,只是简单的照本宣科。不去引导学生发掘背后隐藏的内涵,缺少对我国茶文化的解读和精神宣扬,那么也就失去了思政课程的导入机会。当然,这种情况不能一概而论。部分教师也会在认知、态度和情感价值观方向有输出,但没有加以正确的教学手段和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辅助,教学效果甚微。例如,在茶艺专业的深度问题上,教师没有高水平的知识深度内涵,缺少强大广阔的自身专业知识体系结构。另外,对于思政教育的相关了解,教师们存在一定漏洞,对其认识不清楚,没有形成完整概念。

1.2 学生主动性不高

面对福利的诱惑,学习茶艺的人员在直线上涨,但是在以就业为导向的环境之下,茶艺师仅注重专业知识技能和技术的进步,相关的职业素养和道德理念训练较少,或者说是积极主动在茶艺课堂上学习思政课程的积极性不高。茶艺课堂的教学活动中进行课程思政的融合,主要模式还是以教师课上教学、学生听其讲授知识为主,课上,也会加入教学案例、故事讲述为课上教学润色不少,但是在此之外的教学设计呈现出来的教学活动少之又少。随着网络技术蓬勃向上发展,教师借助互联网的移动教育平台开展的课程思政教学形式进展不大,网上资源也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总体可见,茶艺课与课程思政融合的教学形式单一,导致学生积极主动性不强。

1.3 课程设计之间不自然

教师在茶艺课上对课程思政教育把握不足,缺乏将两者相互结合的意识。设计教学活动时,因为茶艺课本身教学内容过多,教师对茶文化发展脉络、茶道精神、茶艺技能训练、茶席设计等内容中的思政元素的理解不充分,甚至部分教师没有打算开展茶艺课中的思政教育,还有的教师没有储备思政教育知识量,不知道如何把课程思政融入到茶艺课堂教学中。即使有了思政教育思想的意识和教学设计,但在具体教学进程中,受教学灵活性和多变性的干扰,思政元素不是在开头泛泛之谈就是在结尾之处生硬的讲述,给教学带来一种突兀的感觉,失去了课堂本来要具备的效果。因为,课程思政在茶艺课中的融入过于生硬不自然。

将茶艺课与课程思政相融合,是一个教学建设活动的全面完整过程。需要落实在教学环节的各个方面,包括教学目标、课程大纲制定、学案课件编纂、课程设计等,穿插在整个课堂教授学习与练习训练、任务布置等环节。茶艺课和课程思政融合的途径可以通过学校环境、茶艺用途、学生特点、教学交流、制定灵活多变的策略等实现。

2.1 教师创造新型课堂,实现思政教育效果

思政作为一门具有时代特征的课程,理应与时俱进、顺应历史潮流和时代变化,坚持理论实践相结合,体现国家社会的主流精神。改单一教学模式为“五位一体”的混合模式教学,合理运用网络平台和翻转课堂,让课堂核心、实践教育、网络教学三方面产生联动,为学生建立全面性、整体性、有效性和实践性的课程思政,形成一个系统立体的屏障。在茶艺课与实践之间建立“粘合剂”,便于大学生更好地走向社会,实现就业。因此,教师要对传统课堂作出改变和创新,在多种模式下结合,构建完整的教学链条。[3]借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使学生将茶艺、思政相互吸收理解,融会贯通,让茶艺课得以更上一层楼,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增强四个自信,建立文化自信心,激发爱国主义情怀。

2.1.1 理论创新。首先,有效选择茶艺讲解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和广度。茶艺课程浩如烟海,教师要仔细琢磨,选择合适的思政教育与茶艺内容搭配。一方面,以学生为主体,用心选择教授的“材料”,挑选可以满足学生实际运用的、提升专业素质能力的、启发学生思考的茶艺知识,将其中蕴含的文化精神价值进行阐释,发挥其包含的激励作用。其次,讲课形式创新,引发学生学习兴趣。讲课要拒绝“一言堂”形式,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可以邀请学习好的学生进行讲课,起到模范带头作用。让课堂呈现多样化,散发青春活力,彰显生命精彩。授课完毕后,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抒发对茶文化的理解。在充满创新的课堂中,学生的思政教学效果会得到改善。

2.1.2 课堂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推动政治思想工作顺利进行,要充分利用新媒体信息技术让我们的工作活泛起来,将互联网信息技术与传统优势高度契合,增强吸引力和时代感。打造新型网络课堂,活用移动教学是遵循时代发展潮流,符合学生特征的创新措施。[4]茶艺课同课程思政结合必须利用网络教育平台所拥有的资源,教师形成“教育+互联网”模式意识,顺应时代发展,凭借新媒体及时掌握社会发展动态和热点,选择合适的案例进行讲解。通过在茶艺课上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讨论研究,让课程思政教学既自然又富含生命力。比如,讲解茶文化精神时,教师可以与当今“抗疫”精神有效融合,让学生体会不同时代里中国精神的深度内涵。

2.2 激发学生内在情感,感受思政课程魅力

康德的《判断力批判》中表现了对情感道德、人类精神活动、人的美学思想等的关注,情感是一种判断的能力,是联结知性和理性的一种特殊的能力。浏览社会古今变化,“情”拥有源远流长的生命力,不仅是教育事业创新改革的动力,也是主导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主力。当今“五位一体”的时代下,教育部门明确指出,教师要对学生实施情感态度的相关教育。学生激发内在情感,体会茶艺课中生生不息、涓涓流水的文化精神,既提高学习成就感,又增强课程思政的粘合度。

2.2.1 树立职业道德情感。树立职业道德,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达到茶艺课和课程思政融合,教师除了完成正常茶艺理论专业知识技能的传授,还承担着正确塑造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任务。因此,教师要明确“立德育人”的使命,真正热爱学生,真诚地完成茶艺与思政课的教学。首先,教师要坚持理论自信,持之以恒地夯实茶艺理论厚度,反复研究教学内容和理论框架,结合最新的茶艺理论,把全部知识融会贯通。[5]继而,将全面的、新型的、完整的茶艺理论传授学生。其次,茶艺文化含有深刻多样的文化因素。通过树立职业道德的正确情感价值观,传播文化信仰和文化自信,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有高度认同,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文化建设发展,让学生成为有志气、有骨气、有自信、有情感的时代新型青年骨干。

2.2.2 塑造职业高尚品格。塑造高尚人格,展现茶艺思政风采。课程思政作为茶艺课的“加油站”,是学生培养人格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有人格,才有吸引力。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要有堂堂正正的人格,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赢得学生。”铸造全面人格、涵养魄力,既是教师教学的职业素养,也是情感价值的内在驱动,可以给予茶艺课教授的情感力度,用蓬勃的情感因子激发学生在茶艺课上学习思政思想的满腔热情。首先,一定要加强自身修养,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现实模范。具备高尚人格魅力需要学生严于律己,遵守教学纪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作风。其次,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不断打造深厚的“能量库”。多元化的吸收知识,充分利用可学习的新媒体资源平台,从茶艺课中传承优秀的中国民族文化。“腹有诗书气自华”,饱满的内在储备,自然而然会将无限人格魅力绽放。[6]

2.3 制定多样教学设计,自然融入课程思政

茶艺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是在讲授茶艺知识技能之后,培养学生领悟茶艺文化的意识,增强传承茶文化理念。不仅在课程学习中感悟茶道文化,还要在此过程中通晓茶艺文化和精神。所以,茶艺课于课程思政显得愈发重要。茶艺课中融合思政的教学改革中,需要正确合理地彼此通融,达到文化和教育功能的育人效果。针对之前谈过的融合课程过于死板生硬、不自然不流畅的问题,可以在泡茶实际操作和茶叶、茶具鉴赏环节,训练学生遵守规律意识,培养艰苦奋斗、勤奋、吃苦耐劳等坚韧不拔品质,同时提高学生面对困难的信心和勇气,提升审美鉴赏能力。

2.3.1 教学内容要具体化、生动化。茶艺课上,关于思政内容要具体、形象生动。以茶艺内容为中心,适当穿插思政,内容也需要精细挑选,以便击中学生内心感触,由此产生共鸣,顺理成章地从茶艺课上获得思政感悟。[7]比如,饮茶的用具——碗。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思考碗茶的由来,便可追溯到北京大碗茶,顺势引导北京茶文化,进一步研究北京文化精神。便可发现,碗茶比起茶杯更加潇洒、自由和不羁,展现出一种旷达自然的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价值。因此,了解碗茶的知识历史,可以潜移默化的塑造学生人生价值观。生动化可以用茶故事来举例。“以茶代酒”是一个家喻户晓的词语,它来源于《三国志》:吴国孙皓嗜酒,经常举办酒宴邀请席客,每人必须饮七升酒。然而他的老师韦曜不胜酒力,仅有两三升的酒力,所以孙皓每次帮韦曜换成了茶。随着时代的流传,以“茶”之交成为一种文化。“茶”作为交友的载体,意味着“君子之交”,茶意味着淡迫名利、修身养性,可以净化心灵,淡化无知欲望。借用生动的故事更利于思政教授。

2.3.2 教学设计要合理化、系统化。课堂教学活动中也要注意课程设计合理化、系统化。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茶艺课程和课程思政需要注意教学过程的整体框架结构,形成系统体系,达到合理育人的效果。课堂中可以采取演示法、问答法、小组讨论、混合式等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构成立体系统的模式。[8]如进行知茶、懂茶的教学中,采取混合模式,让学生先自行收集背后文化含义资料,查询结果后,分组讨论成果,形成一个宽泛广阔的知识面。最后教师结合《茶经》,补充茶文化背后的实业救国、科技兴茶的例子,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责任意识。讲解演示泡茶工艺时,教师可以一边让学生感悟习得,一边继续提升引导:人生如茶,只有在打磨煎熬中散发出醇香。课程总结时,学生可以发表茶道精神感悟,因势完成思想道德修养教育。[9]根据学生特点,注意循序渐进和因材施教,以便思政良好的开展,提高每一个学生的职业素养、锻造高尚人格。

总而言之,茶艺课要想与思政课程有效融合,教师不仅应该恪尽职守,加强自身理论知识,更新创造新的知识理念,运用互联网等新型媒体教育平台,设计多样化的课程流程,实现自然流畅的融入。还需要重视茶艺所包含的道德修养、价值文化、人格涵养的茶道精神文化。在立体充实的课程设计中,将这些文化精确地结合到课程思政中去,以此让课程更富有文化深度和历史广度。经过茶艺课和课程思政的融合,学生将会体验到茶艺文化不同角度的多彩魅力,陶冶情操,塑造朴素淡雅、纯洁高尚、诚实正直、淡泊名利的多种优秀品质。

猜你喜欢茶艺思政课程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内蒙古教育(2021年20期)2021-03-08茶艺金秋(2020年8期)2020-08-17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计算机教育(2020年5期)2020-07-24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家庭影院技术(2019年11期)2019-12-09思政课“需求侧”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茶艺表演的主题表达——以《遇见老白茶》主题茶艺表演为例广东茶业(2019年2期)2019-06-18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理科考试研究·初中(2017年4期)2017-11-04

推荐访问:茶艺 融合 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