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心得体会数学12篇

课程思政心得体会数学12篇

课程思政心得体会数学篇1

  中共中央近日发出关于印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的通知指出,要在系统全面、融会贯通上下功夫,深刻把握这一思想贯穿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如果这个任务不解决,党的一切政治任务是不能完成的。”迈入新时代,摆在我们面前的使命将会更加光荣、任务将会更加艰巨、挑战将会更加严峻,尤其需要党的创新理论的指导,引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开创新的美好幸福生活。这就要求我们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行动指南,努力在多思多想、学深悟透、真学实践上求突破,不断强化思想理论武装,着力点亮思想理论“灯塔”,照亮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行之路。

  深入系统“学”。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能浅尝辄止、蜻蜓点水、盲人摸象,需要深下去、实到底、系统学。要在读原著、学原文上下功夫,准确把握其核心要义和思想精髓,系统揭示思想中蕴含着的丰富内涵和方法论,深刻把握其中闪耀着的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辉;坚持学思想与学思路相结合、学观点与学理念相辉映,不断强化解决矛盾、化解风险、攻坚克难的能力;要注重多形式、分层次、全视角开展学习,着力强化学习的主动性、针对性、系统性,切实把理论学精、把思想学透、把道理学深,推动学习往深里走、往心里走。

  融会贯通“悟”。拨动灯芯,油路通畅,灯塔才会更明亮,深挖思想,融会贯通,才能悟到真理。要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贯通起来领会,准确把握其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从理论和实践、历史和现实、当前和未来等多个层面贯通起来思考;要举一反三、闻一知十地悟原理,把每一个思想观点、理论命题都思考深、领悟透、把握准,既知其言更晓其义,切实把思想的来龙去脉、理论的主旨主线搞清摸透,确保更加入脑入心。

  知行合一“践”。“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思想理论只有与实践有机融合,才能碰撞出耀眼的火花。要突出理论指导,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作风,把学与思融入到解决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问题、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紧迫问题等生动实践中去,激发起思想理论的磅礴伟力;要突出实践提升,对党的最新理论成果不能只是照本宣科、按部就班地学,而是须要在实践中不断升华提升,在实践这个大熔炉中拓展思想认识的高度、深度和广度,切实在深化认识中让思想“灯塔”更亮。

课程思政心得体会数学篇2

  2020年以来,西藏自治区曲水县委组织部突出问题导向、积极探索创新,全面深化拓展“组工课堂”,采取“领导精心授”“台上自主讲”“一线调研学”等方式,不断增强学习的针对性、专业性和实用性,大力推进学习型机关、学习型党组织和学习型干部队伍建设,开启了组工干部学习教育的新模式,营造了高点定位、比学赶超、奋发有为、竞相发展的生动局面。

  “领导精心授”,让“组工课堂”灵起来。每月邀请1名领导干部,重点邀请县直部门主要负责人、乡镇党政正职、村级党组织第一书记,聚焦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围绕“讲党建、谈业务,话发展、促服务”等主题开展专题授课,从讲“实”、讲“新”、讲“深”出发,推动组工干部保持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切实提升组工干部的视野眼界及业务能力,使党建工作、业务工作真正成为推动组织工作的动力,引导组工干部投身学习、提升能力,努力成为新时代的“全科之星”。截至目前,已邀请3名县直部门主要负责人围绕业务开展3次专题授课,邀请3名村级党组织第一书记围绕基层党组织建设、村级干部队伍建设、村集体经济发展等开展3次专题授课。

  “台上自主讲”,让“组工课堂”动起来。制定“组工干部上讲台”活动方案,采取“人人上讲台,个个当老师”一周一讲轮流授课的方式,列出时间安排表和人员安排表,确定每周四下午,集中1个小时时间,安排1名组工干部围绕自身业务工作、上级政策文件、聆听专家报告和先进人物事迹感悟等谈认识、谈体会,采取本人讲、集体学、大家议、全员评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实现知识共享、工作共悟、思维共振、能力共提,达到交流学习、解疑释惑的目的,营造重学习、强锻炼、求提升的浓厚氛围,确保把组工干部培养成提笔能写、开口能讲、遇事能办的复合型人才。截至目前,已举办4场“组工干部上讲台”活动,4名组工干部走上讲台锻炼成才,达到边学边做、边做边悟、真学真用的目的。

  “一线调研学”,让“组工课堂”活起来。建立组工干部联系指导基层支部和实地调研机制,定期给组工干部布置“作业”,采取“学习+调研+探讨”的方式,助推组工干部带着“任务”深入基层、发现问题、提出举措、解决问题,做到既在一线“问诊把脉”,又在一线“开方抓药”。2020年以来,组工干部深入基层一线开展大调研25次,宣传各级组织工作会议精神459人次,收集基层党建及组织工作存在的重难点问题7件,采取与基层党组织召开座谈、与党员干部谈心谈话、与基层群众拉家常等方式,征集落实落细党建工作及组织工作方面的意见和建议15条,与基层干部共同梳理工作思路举措9条,有效助推工作务实创新,实现基层党务干部与组工干部业务水平的“双提升”。

课程思政心得体会数学篇3

  “农”墨重彩,农业农村农民(以下简称“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中国的“三农”工作,从“大写意”到“工笔画”,需要积土成山、披荆斩棘,推动乡村振兴战略不断向深里走、向实里走、向远处走。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业农村经济稳中向好、稳中向新。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完成了“三农”的整体战略布局。这是一幅已绘就的“大写意”,起笔源于中国,成果属于世界。近日,中共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在党的历史上这是首次把党领导农村工作的传统、要求、政策等以党内法规形式确定下来,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把“三农”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来对待。这是一幅正绘制的“工笔画”,落笔精雕细琢,质感精谨细腻。

  “纲举目张,执本末从”,在政策框架上不断完善。

  坚持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实行“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责任体制机制,确保党在农村工作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明确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明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三步走”的目标任务。同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部署若干重大工程、重大计划、重大行动,形成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框架。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充分发挥出“三农”对于中国经济发展压舱石的作用。近日,中共中央印发了《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着力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提高新时代党领导农村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为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基础。

  “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在内容形式上不断充实。

  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在乡村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在农村经济上,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实现了“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并将每年的秋分时节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礼赞亿万农民的卓著贡献。在农村民主建设上,不断深化“德治、法治、自治”结合的生动实践,凝结出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精髓,极大夯实了社会治理根基。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飞入千家万户,凝聚出同心构筑中国梦的磅礴伟力。在农村社会建设上,不断改善民生,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等方面上不断取得新进展,老百姓“幸福指数”不断攀升。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上,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人居环境不断改善,诗情画意的美丽乡村不断涌现。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在增产增收上不断提升。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切实保障农民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把农民拥护不拥护、支持不支持作为制定党的农村政策的依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取得丰硕成果。从2012年末到2018年末的六年时间,贫困人口减少8239万人,书写出人类历史上“最成功的的脱贫故事”,成为首个实现联合国减贫目标的发展中国家,震撼着世界各国各族人民。同时,在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下大工夫、硬功夫、苦功夫,坚持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不断挖掘农村经济潜力,实现“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历史性巨变,农民增产增收效果显著,实现长足发展。根据2019年8月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显示,2018年粮食产量13158亿斤,比1949年增长4.8倍,人均粮食产量472公斤,比1949年增长1.3倍,守住了国家粮食安全底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3年的9430元增加到2018年的14617元,年均实际增长7.7%,大幅度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年均实际增长6.3%。

  一粥一饭,来之不易;半丝半缕,物力维艰。

  未来,亿万老百姓必定会更加紧密的团结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共谋“三农”、共促发展、共建繁荣,共同把“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这幅“工笔画”绘制得更加精谨细腻,绘就出不负人民、不负时代、不负历史的乡村振兴的新时代画卷!

课程思政心得体会数学篇4

  2020年9月4日、9月5日晚,**老师按照部门要求,一起在线上学习了有关课程思政的讲座。通过两个晚上的学习,让我对自己的教育观念得到了洗礼,教育科学理论学习得到了升华,对师德ide理解有了新的感悟。培训中,**副主任**和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以鲜活的实例和丰富的知识内涵及精湛的理论阐述,使我的教育教学观念进一步得到更新,真是受益匪浅。

  其中**教授于**年3月18日参加过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现场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她主要从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政治认同、价值引领,同向同行、共育英才三个方面来阐述了自己对思政课程的思考。强调教育首要回答的根本问题主要就是围绕“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结合丰富生动又新颖的案例绘声绘色地阐明了作为理论教师“当什么样的老师、是用什么样的方法”的问题。她讲到,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讲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这样的思政课讲座为教师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也指明了进一步努力的方向,并使思政课教师感受到了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培训中,熊教授还讲到总书记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六项要求,对如何上好思政课提出了八个统一。怎么才能深入理解这六项要求和八个统一,并把它有效落实呢?她认为:

  一是要讲政治,要把讲好思政课当做一项事业来做。思政课的根本目的是价值引领,要有信仰,有担当,有情怀,全情投入,把讲好思政课当做毕生的一项追求。

  二是要重视科研,尤其要重视教学研究。良师必定是学者,要想讲好思政课,必须有深厚的学术涵养,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要做到真学、真懂、真信,并且践行。学者未必良师,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必须重视教学研究,要认真学习教学规律、教学方法,掌握教学艺术,并根据学生的特点,来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做到“配方”要更科学、“工艺”要更精湛,“包装”要更时尚,真正增强学生的获得感,切实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具体谈到教学方法,她指出,思政课要有理论深度,从学理上把理论讲透,展现理论的魅力,做到以理服人,同时拿事实说话,增强理论的现实说服力。同时要有“讲故事”的本领,得把有意义的事情讲的有意思、有温度、有色彩,不枯燥、接地气,学生爱听,让马克思说中国话,让高深的理论说家常话。

  经过这两个晚上的线上培训学习,让我明白:讲好课,是老师的工作和本职;

  育好人,是国家赋予老师的使命。在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面临的第一挑战----教育观念,必须紧随时代车轮,不断地更新、拓展、充实、提高。教师要坚持终身学习,学习新思想、新观念,不断提供思想政治素质,争做新时代的好老师,要做学生思想的传播者和实践者,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思想教书育人。

  作为教师的我们首先应该将“四个自信”“四个意识”等新思想,新动态,融入到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切实自觉地做到,以学校大局为重,正确处理好学校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切实做到学校交给的各项工作认真完成、学校的号召积极响应。其次要做学生学习、生活、思想上的引路人。作为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帮助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树立高尚品德,明白做人的道理。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把下一代教育好、培养好,从学校抓起、把每个学生教育好,是教育的神圣使命。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把教育办得越来越好,我们就定能培养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今后我将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坚持不断学习和反思,虚心向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学习,在物理、数学教学实践中,更加精心备课,深入挖掘课程思政素材,如盐入水,在课程教学中巧妙渗透思政元素,充分体现课程思政的价值引领作用。

课程思政心得体会数学篇5

  “课程思政”的理念是近三年教育界出现的新名词,但是在我看来其实我们在授课的过程中也一直践行着这一理念,只不过说法有所不同,也就是常说的文化与情感目标。2020年9月4日和5日晚,在听完**副主任**和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这两堂有情怀、有深度的课程思政的线上直播讲座,触发了我心中对于教育的一些想法:

  首先,学无止境,终生学习。听完邓老师的讲座,最让我动容的是邓老师对于知识的渴求和追求“学高为师”的执著。我一直以来钟情于各类知识,天文、历史、地理、科技、自然、绘画、音乐都有兴趣探究一番,无奈总以时间不够、精力欠缺来搪塞自己,从而错失了很多时机。“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先有一桶水”,作为教师倘若能做到旁征博引、信手拈来,肯定能为课堂添彩,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想只有这样的教育才不是机械地“填鸭”,才能真正实现“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要想游刃有余地将思政融入学科教学,广博的知识和灵活的思维是前提,终生学习是关键!

  其次,将情感的温度传递给学生。疫情期间,留学生许可馨辱骂抗疫斗士李文亮的事件想必大家都有所耳闻。像这种被称之为“精致利己主义者”的大学生这几年被频频爆出,从前两年觉得“美国空气都是甜的”杨舒平到如今的许可馨,不禁令我们全身冷颤:我们的大学生到底怎么了?曾几何时,他们也是一腔热血地唱着国歌,向国旗敬礼,心中充满对祖国崇敬之情的小学生,是什么让他们变得如此冷冰冰?十年寒窗培养出了高学历,也造就了大量“白眼狼”,这可能也是目前唯分数至上的教育所付出的代价。“传道”摆在“授业解惑”之前,可见言传身教,培养学生的人格品质,才是教育的精髓。

  最后,点到为止、画龙点睛。我认为课程思政应成为课堂教学的“点睛之笔”,而不能成为学科教学,被思政所累。学科教师在教学设计时不能为了追求思政效果生搬硬套,牵强附会,也不能把大量的课堂时间都安排思政的内容,变身成“政治课”。应当巧妙设计,穿插学科教学其中,浑然天成,达到“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效果,自然学生的思政教育也就水到渠成了!

  “同向同行,共育英才”!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各学科老师群策群力,各显神通,研习课程思政教学,中国的教育来日可期!

课程思政心得体会数学篇6

  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随着耳畔的国歌,那面鲜红的五星红旗正迎着朝阳缓缓升起,我望着那面鲜红的五星红旗心中无比自豪:

  这就是我的祖国,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说起现在的新中国,就不得不谈起共产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句话说得很对。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7月,在召开全国第二次代表大会时,党的任务是打到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建立明主共和国。党为此目标努力奋斗,最后真的成功了。他们推翻了帝国主义,建立了现在的新中国。

  当然,不是随便定定目标就可以实现的。新中建立的背后是有多少流血甚至牺牲。这些老一辈的革命战士是用鲜血与生命换来了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我们一定不能辜负了这些老英雄对我们的期盼。

  毛泽东有一首诗叫做《长征》,其中有一句是这样的: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那大雪山,沼泽地真的就像一个小泥丸吗?答案并非那样。四川西部的大雪山,高入云霄,终年积雪,山上空气稀薄,呼吸都很困难,但英勇的红军战士们踏着积雪,迎着狂风顽强的翻过了一座又一座雪山,过了大雪山,又是一望无际的草地,草地上有很多死水潭,看上去是草地,一踏上去人就陷下去了,粮食又短缺,只能吃些野菜来填填肚子。不过,功夫不负有心人。1936年10月,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了。

  历经风雨和重重困难之后,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奴役的屈辱历史,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东方沉睡的雄狮被唤醒,它将谱写辉煌历史的新篇章。在党的领导下,新中国正在前进着,一步步的脚印无不见证着新中国的成长经历。

  1964年我国第一课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成功,1970年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今年的天宫一号也圆满完成任务。

  新中国正在前进,新中国的未来必定会是一片蔚蓝的天空!我们一定要热爱祖国勤奋学习,用自己的双手来绘画出这篇蔚蓝的天空!

课程思政心得体会数学篇7

  “农”墨重彩,农业农村农民(以下简称“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中国的“三农”工作,从“大写意”到“工笔画”,需要积土成山、披荆斩棘,推动乡村振兴战略不断向深里走、向实里走、向远处走。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业农村经济稳中向好、稳中向新。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完成了“三农”的整体战略布局。这是一幅已绘就的“大写意”,起笔源于中国,成果属于世界。近日,中共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在党的历史上这是首次把党领导农村工作的传统、要求、政策等以党内法规形式确定下来,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把“三农”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来对待。这是一幅正绘制的“工笔画”,落笔精雕细琢,质感精谨细腻。

  “纲举目张,执本末从”,在政策框架上不断完善。

  坚持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实行“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责任体制机制,确保党在农村工作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明确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明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三步走”的目标任务。同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部署若干重大工程、重大计划、重大行动,形成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框架。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充分发挥出“三农”对于中国经济发展压舱石的作用。近日,中共中央印发了《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着力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提高新时代党领导农村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为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基础。

  “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在内容形式上不断充实。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在乡村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在农村经济上,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实现了“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并将每年的秋分时节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礼赞亿万农民的卓著贡献。在农村民主建设上,不断深化“德治、法治、自治”结合的生动实践,凝结出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精髓,极大夯实了社会治理根基。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飞入千家万户,凝聚出同心构筑中国梦的磅礴伟力。在农村社会建设上,不断改善民生,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等方面上不断取得新进展,老百姓“幸福指数”不断攀升。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上,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人居环境不断改善,诗情画意的美丽乡村不断涌现。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在增产增收上不断提升。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切实保障农民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把农民拥护不拥护、支持不支持作为制定党的农村政策的依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取得丰硕成果。从2012年末到2018年末的六年时间,贫困人口减少8239万人,书写出人类历史上“最成功的的脱贫故事”,成为首个实现联合国减贫目标的发展中国家,震撼着世界各国各族人民。同时,在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下大工夫、硬功夫、苦功夫,坚持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不断挖掘农村经济潜力,实现“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历史性巨变,农民增产增收效果显著,实现长足发展。根据2019年8月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显示,2018年粮食产量13158亿斤,比1949年增长4.8倍,人均粮食产量472公斤,比1949年增长1.3倍,守住了国家粮食安全底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3年的9430元增加到2018年的14617元,年均实际增长7.7%,大幅度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年均实际增长6.3%。

  一粥一饭,来之不易;半丝半缕,物力维艰。

  未来,亿万老百姓必定会更加紧密的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共谋“三农”、共促发展、共建繁荣,共同把“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这幅“工笔画”绘制得更加精谨细腻,绘就出不负人民、不负时代、不负历史的乡村振兴的新时代画卷!

课程思政心得体会数学篇8

  “课程思政”的理念是近三年教育界出现的新名词,但是在我看来其实我们在授课的过程中也一直践行着这一理念,只不过说法有所不同,也就是常说的文化与情感目标。20xx年9月4日和5日晚,在听完**副主任**和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这两堂有情怀、有深度的课程思政的线上直播讲座,触发了我心中对于教育的一些想法:

  首先,学无止境,终生学习。听完邓老师的讲座,最让我动容的是邓老师对于知识的渴求和追求“学高为师”的执著。我一直以来钟情于各类知识,天文、历史、地理、科技、自然、绘画、音乐都有兴趣探究一番,无奈总以时间不够、精力欠缺来搪塞自己,从而错失了很多时机。“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先有一桶水”,作为教师倘若能做到旁征博引、信手拈来,肯定能为课堂添彩,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想只有这样的教育才不是机械地“填鸭”,才能真正实现“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要想游刃有余地将思政融入学科教学,广博的知识和灵活的思维是前提,终生学习是关键!

  其次,将情感的温度传递给学生。疫情期间,留学生许可馨辱骂抗疫斗士李文亮的事件想必大家都有所耳闻。像这种被称之为“精致利己主义者”的大学生这几年被频频爆出,从前两年觉得“美国空气都是甜的”杨舒平到如今的许可馨,不禁令我们全身冷颤:我们的大学生到底怎么了?曾几何时,他们也是一腔热血地唱着国歌,向国旗敬礼,心中充满对祖国崇敬之情的小学生,是什么让他们变得如此冷冰冰?十年寒窗培养出了高学历,也造就了大量“白眼狼”,这可能也是目前唯分数至上的教育所付出的代价。“传道”摆在“授业解惑”之前,可见言传身教,培养学生的人格品质,才是教育的精髓。

  最后,点到为止、画龙点睛。我认为课程思政应成为课堂教学的“点睛之笔”,而不能成为学科教学,被思政所累。学科教师在教学设计时不能为了追求思政效果生搬硬套,牵强附会,也不能把大量的课堂时间都安排思政的内容,变身成“政治课”。应当巧妙设计,穿插学科教学其中,浑然天成,达到“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效果,自然学生的思政教育也就水到渠成了!

  “同向同行,共育英才”!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各学科老师群策群力,各显神通,研习课程思政教学,中国的教育来日可期!

课程思政心得体会数学篇9

  党课教育是党员管理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是增强广大党员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凝聚党员力量的重要抓手。尤其是抓好农村党员教育,对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工作的推进大有裨益。近日,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集宁区白海子镇党委着力推动“流动课堂”党员培训模式,组织党员干部流动讲、培训地点流动定、学习内容流动选,创新农村党员教育培训方式方法,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为乡村振兴结实架起精神之桥。4月21日,白海子镇党委“流动课堂”走进富贵村,开始在全镇范围内流动开展。

  流动培训队伍,营造教育好氛围

  党员培训课堂要用好本土“接地气”的队伍,镇党委坚持用好“本土讲师”,由领导干部讲、支部书记讲、优秀党员讲、党务“特长生”讲,让党员干部“流动”上党课,在讲理论、学党务、明思想的同时,通过身边人讲身边事,拉近干群距离,在农村党员中扩大受众群体,推动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在富贵村,3位经历丰富、有基层经验的老党员就各自工作中的“拿手活”向村民和20余名在村党员进行了分享,受到党员和群众的一致欢迎。接下来,镇党委将组织更多政治素质高、善用农民语言的老党员,推动全镇党员回顾党的历史,不忘初心,让教育氛围活起来。

  流动培训阵地,保障教育零距离

  “流动培训”最重要的是要流动好“阵地课堂”,镇党委组织人员深入各村,首先要用好支部的会议室、党员活动室等,采取集中培训、典型宣讲等方式常态化开展;其次用好北疆先锋党建直通车,充分发挥远程教育的组织优势;此外,结合党日活动、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等教育活动,将党员教育与志愿服务、精神文明建设有机结合,提高党课吸引力,保障培训零距离、听课不跑腿,打通“最后一公里”。

  春忙将近,为继续方便农村党员学习教育,镇党委将进一步扩大流动模式,以“流动”为特点在田间、地头、村中小广场,搬板凳“拉家常”,让党员在茶余饭间就能听党课,让教育方式活起来。

  流动培训内容,解决教育没兴趣

  “流动课堂”以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精神以及自治区、市、区最新全会精神为重点,把好大方向;以农村党员关心的热点事、身边事组编“培训教材”,努力做到一村一套教材,民众有关心、党课有解答,切好小角度。在帮助党员更好地理解党政方针、精神内涵外,大家关心的村务镇务也走进培训课堂,解决好培训枯燥、讲课刻板的老问题。在富贵村,针对村民关心的村集体经济购买大型农机具增收的问题,“流动课堂”为党员们深入简出地介绍了“四议两公开”的作用,针对支部党组织薄弱的问题,为大家解读领学内蒙古自治区党委贯彻《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的实施办法,有效促进了基层党支部的建设。

  为有效地开展教育培训,镇党委还将针对不同村落、不同层次党员差异化需求,锁定学习教育主体,差异化采取视频短片、党员宣讲、案例解说多种内容,聚焦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环境治理等多种题材,让教育内容活起来。

课程思政心得体会数学篇10

  利用周末到西安参加了两天的课程思政专题培训,来自重庆大学的鄢显俊教授和北京联合大学的孔军副部长分别介绍了他们的有关经验。回来这两天利用零散时间下载了几篇研究论文进行了复习,这里把几个关键的收获及时记录下来。(由于过去几年里,经常外出参加各种学习和培训,自己也总结了几条经验,这里一并分享给大家。对于参加培训,可以把面对面的培训当成是专家的点拨和指导,现场记录下一些关键的信息或者关键文献,回来再慢慢下载学习这些文献,同时对照专家的介绍,结合自身的经验尽可能达到“融会贯通”。在培训期间,找各种机会和专家进行交流,及时解开一些疑惑点(中场休息期间就不要去找了,那是专家喝水润喉的时间),比如在培训的交流环节或者有机会和专家一起用餐的时间。)

  鄢教授的专题是《“思政课教育实验”与“课程思政”操作方法:实务与评估》。在鄢教授的分享过程中,我主要有三点收获。第一个收获是一个启发,关于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过程中开展教育实验研究的启发。鄢教授用做项目的方法去开展教学改革,每一门课程都是一个教学研究项目,开展“前后测非对等准实验”。第二个收获是关于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估的方法。鄢教授给出了问卷调查法和教育访谈法(最好是第三方评估)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并且给出了宏观层面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评价的四个核心指标:学生学习满意度和学习获得感;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状况;学生对又红又专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认可;学生“四个自信”的提升情况。第三个收获是对课程思政的地位和作用有了新认识。鄢教授介绍,课程思政仅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价值的发挥需要从“三全育人”的范围系统的考虑。而且,对于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评估不是专业教师一个人的事情,起码需要辅导员、思政教师和专业教师三个关键主体的参与。

  孔部长的报告专题是《课程思政的认识、实践与思考》,在报告的过程中,孔部长系统介绍了北京联合大学系统推进课程思政过程中积累的理论和实践经验。现场还点评了几个真实的课程思政大赛视频案例。在一天的报告中,我同样有三个关键收获。第一个收获是北京联合大学在推进课程思政过程中总结出教师层面的三项基本功: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课程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入、教育者先受教育。特别是“教育者先受教育”这一关键的问题,他们有整体部署,稳步推进。第二点收获是关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效果的评价。北京联合大学关于这个方面的经验是开展“工作评价”,不急于对“效果”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估。而是对课程思政课程改革的规范化水平,考察是否开展、是否落实、是否规范等方面。第三点收获是关于依托教工党支部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经验。在“课程思政”建设初始阶段,由教师党支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既解决了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初期很多教师有想法没思路、有思路难组织的问题,也在客观上丰富了教师党支部建设的途径,使党支部的活动与教师教育教学密切关联起来,实现了良性互动,积累了重要实践经验。在深化“课程思政”建设阶段,都回归“‘专业思政’和‘课程思政’在育人上是一体的”这一基本常识,在发挥专业负责人直接组织者和实施者的角色和作用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师党支部的引领、推动和保障作用,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当然两天的培训内容不止上述这些方面。上述几点记录,主要是从个人经验的角度,记录了感触特别明显的地方。两天的学习中,还听到了不少相同或者相似的观点和理解,以及一些不同的观点和见解。相同的地方验证了我的理解,不同的地方我也理性看待,从中找到一些启发。变换视角看问题,多数情况下可以加深对事物的认识。

课程思政心得体会数学篇11

  “农”墨重彩,农业农村农民(以下简称“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中国的“三农”工作,从“大写意”到“工笔画”,需要积土成山、披荆斩棘,推动乡村振兴战略不断向深里走、向实里走、向远处走。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业农村经济稳中向好、稳中向新。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完成了“三农”的整体战略布局。这是一幅已绘就的“大写意”,起笔源于中国,成果属于世界。近日,中共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在党的历史上这是首次把党领导农村工作的传统、要求、政策等以党内法规形式确定下来,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把“三农”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来对待。这是一幅正绘制的“工笔画”,落笔精雕细琢,质感精谨细腻。

  “纲举目张,执本末从”,在政策框架上不断完善。

  坚持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实行“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责任体制机制,确保党在农村工作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明确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明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三步走”的目标任务。同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部署若干重大工程、重大计划、重大行动,形成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框架。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充分发挥出“三农”对于中国经济发展压舱石的作用。近日,中共中央印发了《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着力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提高新时代党领导农村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为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基础。

  “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在内容形式上不断充实。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在乡村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在农村经济上,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实现了“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并将每年的秋分时节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礼赞亿万农民的卓著贡献。在农村民主建设上,不断深化“德治、法治、自治”结合的生动实践,凝结出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精髓,极大夯实了社会治理根基。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飞入千家万户,凝聚出同心构筑中国梦的磅礴伟力。在农村社会建设上,不断改善民生,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等方面上不断取得新进展,老百姓“幸福指数”不断攀升。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上,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人居环境不断改善,诗情画意的美丽乡村不断涌现。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在增产增收上不断提升。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切实保障农民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把农民拥护不拥护、支持不支持作为制定党的农村政策的依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取得丰硕成果。从2012年末到2018年末的六年时间,贫困人口减少8239万人,书写出人类历史上“最成功的的脱贫故事”,成为首个实现联合国减贫目标的发展中国家,震撼着世界各国各族人民。同时,在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下大工夫、硬功夫、苦功夫,坚持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不断挖掘农村经济潜力,实现“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历史性巨变,农民增产增收效果显著,实现长足发展。根据2019年8月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显示,2018年粮食产量13158亿斤,比1949年增长4.8倍,人均粮食产量472公斤,比1949年增长1.3倍,守住了国家粮食安全底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3年的9430元增加到2018年的14617元,年均实际增长7.7%,大幅度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年均实际增长6.3%。

  一粥一饭,来之不易;半丝半缕,物力维艰。

  未来,亿万老百姓必定会更加紧密的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共谋“三农”、共促发展、共建繁荣,共同把“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这幅“工笔画”绘制得更加精谨细腻,绘就出不负人民、不负时代、不负历史的乡村振兴的新时代画卷!

课程思政心得体会数学篇12

  2020年以来,西藏自治区曲水县委组织部突出问题导向、积极探索创新,全面深化拓展“组工课堂”,采取“领导精心授”“台上自主讲”“一线调研学”等方式,不断增强学习的针对性、专业性和实用性,大力推进学习型机关、学习型党组织和学习型干部队伍建设,开启了组工干部学习教育的新模式,营造了高点定位、比学赶超、奋发有为、竞相发展的生动局面。

  “领导精心授”,让“组工课堂”灵起来。每月邀请1名领导干部,重点邀请县直部门主要负责人、乡镇党政正职、村级党组织第一书记,聚焦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围绕“讲党建、谈业务,话发展、促服务”等主题开展专题授课,从讲“实”、讲“新”、讲“深”出发,推动组工干部保持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切实提升组工干部的视野眼界及业务能力,使党建工作、业务工作真正成为推动组织工作的动力,引导组工干部投身学习、提升能力,努力成为新时代的“全科之星”。截至目前,已邀请3名县直部门主要负责人围绕业务开展3次专题授课,邀请3名村级党组织第一书记围绕基层党组织建设、村级干部队伍建设、村集体经济发展等开展3次专题授课。

  “台上自主讲”,让“组工课堂”动起来。制定“组工干部上讲台”活动方案,采取“人人上讲台,个个当老师”一周一讲轮流授课的方式,列出时间安排表和人员安排表,确定每周四下午,集中1个小时时间,安排1名组工干部围绕自身业务工作、上级政策文件、聆听专家报告和先进人物事迹感悟等谈认识、谈体会,采取本人讲、集体学、大家议、全员评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实现知识共享、工作共悟、思维共振、能力共提,达到交流学习、解疑释惑的目的,营造重学习、强锻炼、求提升的浓厚氛围,确保把组工干部培养成提笔能写、开口能讲、遇事能办的复合型人才。截至目前,已举办4场“组工干部上讲台”活动,4名组工干部走上讲台锻炼成才,达到边学边做、边做边悟、真学真用的目的。

  “一线调研学”,让“组工课堂”活起来。建立组工干部联系指导基层支部和实地调研机制,定期给组工干部布置“作业”,采取“学习+调研+探讨”的方式,助推组工干部带着“任务”深入基层、发现问题、提出举措、解决问题,做到既在一线“问诊把脉”,又在一线“开方抓药”。2020年以来,组工干部深入基层一线开展大调研25次,宣传各级组织工作会议精神459人次,收集基层党建及组织工作存在的重难点问题7件,采取与基层党组织召开座谈、与党员干部谈心谈话、与基层群众拉家常等方式,征集落实落细党建工作及组织工作方面的意见和建议15条,与基层干部共同梳理工作思路举措9条,有效助推工作务实创新,实现基层党务干部与组工干部业务水平的“双提升”。

推荐访问:心得体会 课程 数学 小学数学课程思政心得体会 数学思政课培训心得体会 高等数学课程思政心得体会 初中数学思政课心得体会 课程思政感悟与心得 数学课程思政的理解 课程思政教学心得 数学课程思政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思政课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