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请描述你心目中理想的共同富裕状态。5篇

2.请描述你心目中理想的共同富裕状态。5篇2.请描述你心目中理想的共同富裕状态。  共同富有理解作文我对共同富有的理解作文【最新2篇】  共同富有理解作文:什么是共同富有?我认为包含两个层面,既要物质上共同富有,又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请描述你心目中理想的共同富裕状态。5篇,供大家参考。

2.请描述你心目中理想的共同富裕状态。5篇

篇一:2.请描述你心目中理想的共同富裕状态。

  共同富有理解作文我对共同富有的理解作文【最新2篇】

  共同富有理解作文:什么是共同富有?我认为包含两个层面,既要物质上共同富有,又

  要精神上共同富有。物质层面,关系到百姓的衣食住行用,让生活有保障,是共同富有

  的首要任务和基本内涵。而精神层面,则是让生活有温度,是共同富有必不行少的有机组成部分。

  作为一名基层民情民访代办站代办员,我觉得精神层面更需要得到关注,精神富有比物质富有更重要。在我从事代办员这些年,我发觉,现在人们的生活基本都有保障了,但文化生活方面,特殊是老年人,还有待进一步丰富。社会冲突削减了,邻里关系更和谐了,社区"一家亲',相处有礼有节,走到哪都有家的温存,这是我理解的精神层面的共同富有。

  如何推动精神层面的共同富有建设,我认为,首先要提高人的素养,加强思想道德建设。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之初提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让他们带动大家一起致富,走共同富有道路。这就要提升人们的社会责任感,乐观主动关怀没有富有的人一起进步,一起提高生活水平。

  其次要加强社会基层治理工作。凡事以"和'为贵。和谐社会是共同富有的政治保障。如今我所做的,就是每天接待需要化解冲突纠纷的群众,将社会不稳定因素阻挡在萌芽状态。在调解中,时间特殊贵重,

  1

  在冲突产生初期就想方设法去化解,避开小纠纷演化成大冲突,进而导致悲剧消逝。从事调解工作已经八年多,我期望更多人加入到这个队伍,敢于面对冲突纠纷,传播好人好事的正能量,让这社会布满爱。

  同时,要加大对老年人,特殊是独居老人的人文关怀,赐予他们更多关爱。现实中,我经常遇到有老人由于缺少子女的陪伴,被一些打着健康保健、外出旅游幌子的骗子钻了空子,多年攒下的积蓄全被骗走。对子女来说,在外打拼不易,工作在繁忙也要多设身处地考虑老人的感受与现实困难,即便不能常回家看看,也经常打电话回家。对基层组织和社区来说,可以组织志愿者队伍,多开展一些文艺活动,为老人送去欢快,有条件的还可以建设一些活动中心与养老公寓。共同富有理解作文:

  共享,往往制造一种奇特的意境,引领你走向成功之路。题记共享,是一笔财宝。世界上最宏大的运动莫过于足球,足球就是一种共享运动,场上的十一个人都在不断的合作和共享,制造机会,擅长合作的球队往往会制造奇特的进球。世界上有两种足球,一种是巴式足球,一种是英式足球,巴式足球,自古以来,以共享传球为基础百年以来始终连续到现在。英式足球以力气见长。以个人突破为基础,就谈不上共享。当巴式足球遇上英式足球,不用说,你就知道,巴式足球确定会取胜,今年的欧洲冠军联赛就诠释了这一点,巴塞罗那战成功曼联。共享,是一把钥匙。篮球是一种炙手可热的运动,而篮球的至高境界莫过于总冠军,这始终每个球员的幻想,无兄弟不篮球。共享是一

  2

  把无形的钥匙,他能打开幻想的大门。去年的总冠军湖人队止步其次轮,湖人队自古以来以共享见长,但今年的他们各自为战,产生不和谐的因素。正如孟子所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而这里的人和关键在共享。大家都知道"黑八'的灰熊吧,由于他们共享成功是必定的。

  共享,是一条好路。中国自古以来形成以爱国者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带领着中国人民制造财宝,始终代表最宽敞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共同富有,共享是全国人民上下团结,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共享也使中国在世界上树立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共享,往往制造一种奇特的意境引领你走向成功。

  3

  

  

篇二:2.请描述你心目中理想的共同富裕状态。

  我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我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我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我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我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每个人心目中理想社会的标准不尽相同,想法不仅相似,但有一点是相通的,即理想社会应该是一个和谐,包容的社会,这是理想社会的基石,有了和谐包容可以创造未来,丢了和谐包容可以毁掉未来。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可以用天翻地覆来形容,古人通过神化,传说来寄托的理想社会,今天正一步步地变为现实,“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的意境,在日新月异的今天,已变得“弹指一挥间”那么容易,科学技术正以讯猛的速度,不可阻挡地向前发展,一切都变得更美好,,变得更高效,变得更方便,更快,更高,更强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种时尚追求,成为年轻人的座右铭,但经济事物的发展都是辩证和相对的,物质生活的改变正成为一把双刃剑,没有无穷无尽,不可能永无止境,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弊端和丑恶也在一浪高过一浪地扑面而来。人类文明进步延绵5000多年,世界始终处于相对平静和平衡,但工业革命至今仅仅200多年的历史,世界已变得光怪陆离,贫富悬殊,资源匮乏,环境污染,道德沦丧,文明倒退,以至于今天的社会乱象丛生,食品安全危机,能源短缺,煤矿事故频发,甚至发生“小悦悦”事件,恶劣程度令人发指,令人惊愕,工业化进程能走多远,人类文明进步还能走多远,物质的发展跟得

  上欲望的膨胀吗?我们的社会已到了往那里走,该怎么走的重要十字路口,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世界,我们不仅要问,我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什么?我认为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法是构建和谐包容的社会,把人们脱缰的思想和欲望拉回的座右铭,但经济事物的发展都是辩证和相对的,物质生活的改变正成为一把双刃剑,没有无穷无尽,不可能永无止境,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弊端和丑恶也在一浪高过一浪地扑面而来。人类文明进步延绵5000多年,世界始终处于相对平静和平衡,但工业革命至今仅仅200多年的历史,世界已变得光怪陆离,贫富悬殊,资源匮乏,环境污染,道德沦丧,文明倒退,以至于今天的社会乱象丛生,食品安全危机,能源短缺,煤矿事故频发,甚至发生“小悦悦”事件,恶劣程度令人发指,令人惊愕,工业化进程能走多远,人类文明进步还能走多远,物质的发展跟得上欲望的膨胀吗?我们的社会已到了往那里走,该怎么走的重要十字路口,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世界,我们不仅要问,我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什么?我认为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法是构建和谐包容的社会,把人们脱缰的思想和欲望拉回现实生活,回归自然,回归平静,这是实现理想社会的必由之路。人的欲望在没有约束的条件下是没有止境的,而物质财富是有限的,两者永远不可能相匹配,但人的欲望通过引导和教育又是可调控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面对现实,从国情

  出发,调控不切实际的幻想,崇尚俭朴,乐见平淡,甘于寂寞。万幸的是国家已意识到社会在脱变,适时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使人们在忧虑中看到一片光明和希望,理想。社会不是人人享受别墅,豪车的代名词,也不可能一部份人享受,一部份人贫穷,理想社会应该是人人平等,各取所需,真心关爱,和谐包容,是现代版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需要我们的观念,心态,行为都发生深刻的转变,尤其要改变对金钱物质疯狂追求的风尚,从教育,舆论,媒体等各方面着手,逐步减少对财富炫耀式的宣传,使人们的思想从疯狂追求转变为纯洁,平静,让社会慢慢地平静,清醒过来,时代呼唤人心的回归,社会需要和谐的出现。当然,理想中的和谐社会不是提倡倒退和回头,不是鼓励再吃“大锅饭”,也反对“红眼病”,但确实是摒弃无节制追求享受和过度消费,向往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平衡,只有平衡,社会才能科学发展,才能实现和谐,才有可能不断进步,像现在这样“竭泽而渔”的发展,人类离灾难还远吗?我衷心希望和谐社会的理念能深入人心,措施能落到实处,目标能早日实现。回归理性和自然吧,回归善良和友爱吧,我愿意从我自身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让我们张开想像的翅膀拥抱明天的和谐社会,拥抱生活在和谐社会中的你,我,他„„。

  

  

篇三:2.请描述你心目中理想的共同富裕状态。

  ?文革?结束不久国民经济出现徘徊不前的局面社会上?仇富?和?左?的思想根深蒂固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创造性受到极大摧残社会经济发展缓慢全国人民处于共同贫困之中?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打破了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平均主义枷锁收入差距拉开对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创造性具有重要作用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差距拉开贫富差距扩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我国分配领域的矛盾但这是促进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普遍改善必须付出的代价没有?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就不会有农村改革的成功和人民的丰衣足食没有收入差距的适度扩大就不会有城市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的腾飞实践证明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度拉开分配差距是打破平均主义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要措施收入差距适度拉大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已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所证明邓小平既主张适度拉开收入差距以不断刺激劳动效率又反对分配差距过大以免造成两极分化且提出先富应当帮助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邓小平在主张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同时认为应26当将收入分配差距控制在一个合理的限度内合理的限度是什么目前我国贫富差距是否处于合理范围第一国际经验数据对比这个指标在世界上几乎是最低的收入分配呈高度平均状态改革开放后我国基尼系数逐渐变化1981288上升到3491989年以后迅速持续上升目前达54开始出现两极分化第二我国经济发展所处阶段假说?认为配差距的变化通常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先扩大后缩小60个国家区分为低收入国中下收入国中上收入国市场经济工业国四大类认为中下收入国家基尼系数最高据国际劳工组织统计2090年代基尼系数最高的国家是塞拉利昂巴西危地马拉南非和巴拉圭等同一时期发达国家的基尼系数则远低于这些国家世界银行的报告显示美国1997408英国1991基尼系数的变化规律反映了生产力发展的一般要求也印证了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客观真理性我国正处于中下收入水平基尼系数在今后相当长时间内还有升高的可能第三我国的国情我国是历史悠久的东方大国有重人讲平均的传统比较侧重于公平同样是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日本基尼系数低于美国等西方国家东南亚许多国家的基尼系数也低于经济水平大体相当的拉美国家考虑东方文化的背景我国不可能容纳高收入差距必须将城乡总体基尼系数控制在三共同富裕理论是科学认识和处理两极分化的理论依据防止两极分化是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重要内容且近年还在持续扩大防止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我国正在进行深入的市场经济改革市场机制在经济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理论及其践行价值

  作者:李炳炎杨善奇来源:《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4年第02期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的和根本原则,共同富裕要求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其物质条件是大力发展生产力,其实现途径是先富带动后富。科学发展观体现了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最终要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强调以人为本是共同富裕的本质与核心,全面发展是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协调发展是共同富裕的实现途径,可持续发展是共同富裕的发展方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理论是防止产生两极分化的理论武器。[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科学发展观;两极分化中图分类号:D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10X(2014)02-0020-09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尽管共同富裕思想源远流长,但随着空想社会主义被改造成为科学社会主义,人类共同富裕的理想才变为科学,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共同富裕理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以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为主题,多角度、多层次地论述了共同富裕的一系列问题,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理论。这个理论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把马克思主义的共同富裕理论提高到了一个新境界。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理论的主要内容(一)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的和根本原则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特别强调共同富裕。他多次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就是要消灭贫穷,要使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起来;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的,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上述是邓小平讲话、谈话中反复出现的一个主题思想,这个主题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特殊重要意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坚持走全国人民共同富裕的道路。尽管20世纪的中国人对于富裕和贫穷有深刻的感性体验,但对于社会主义条件下如何对待贫富问题长时间陷入理性的迷茫。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后,我们还按战争年代的那种朴素的思维模式,把国人排列到穷人和富人、好人和坏人的方阵中:穷人者,好人也;富人者,坏人也。于是,人人忌富、怕富,谈“富”色变。“一九五七年后,„左‟的思想开始抬头,逐渐占了上风。一九五八年„大跃进‟,一哄而起搞人民公社化,片面强调„一大二公‟,吃大锅饭,带来大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灾难。„文化大革命‟就更不用说了”[1](P115)。由此造成人民生活越来越贫困,发展到后来好像越穷越革命、越穷越社会主义,贫穷成了真理和正义的化身,富裕成了谬误和罪恶的渊薮。邓小平对此进行了深刻的历史反思和理论探索,在社会主义应该贫穷还是富裕这个根本性问题上进行了拨乱反正。邓小平深刻批判了“四人帮”主张的贫穷的假社会主义。他指出:“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总不能叫社会主义。人民生活长期停止在很低的水平总不能叫社会主义。”[2](P312)邓小平说,“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3](P52-53);“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但这种富是人民共同富裕”[1](P265)。他强调,“在改革中,我们始终坚持两条根本原则,一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一是共同富裕”[1](P142);“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1](P364);“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P373)在上述社会主义本质规定中,邓小平把社会主义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与根本目标、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与社会关系、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与最终目的统一起来,划清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根本界限就是社会主义坚持共同富裕,这是他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重大的理论成果之一。共同富裕的构想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两个首要的基本问题,因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出了科学界定,成为邓小平理论体系的主干。(二)共同富裕要求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社会主义的直接目的。剥削是在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也只有在社会生产力比较充分发展的基础上才能被消灭。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尽管剥削制度早就被消灭了,但剥削阶级的思想影响还存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不能对奴役劳动者行为依法进行有力打击,对收入差距扩大适当加以限制和调整,新中国成立后早已绝迹的一些不好的现象就有可能死灰复燃,也可能出现两极分化。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强,不是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1](P111)怎样才能保证不走邪路?邓小平认为必须坚持两条:“一条是公有制经济始终占主体地位,一条是发展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始终避免两极分化。”[1](P149)他说:“我们允许一部分人先好起来,一部分地区先好起来,目的是更快地实现共同富裕。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的政策是不使社会导致两极分化,就是说,不会导致富的越富,贫的越贫。坦率地说,我们不会容许产生新的资产阶级。”[1](P172)在他看来,中国现在还比较落后,如果走资本主义两极分化的道路,可能在某些局部地区少数人更快地富起来,形成一个新的资产阶级,产生一批百万富翁、千万富翁甚至亿万富翁,但绝大多数人仍然摆脱不了贫穷,甚至连最基本的温饱问题都不可能解决,民族矛盾、区域矛盾、阶级矛盾就会发展,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会发展,就可能出乱子。(三)共同富裕的物质条件是大力发展生产力1.发展生产力是消除贫穷的前提,只有消除贫穷才能走向共同富裕。邓小平强调,发展生产力的目的首先是为了消灭贫穷。他指出,“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讲,正确的政治领导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的成果,归根到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2](P128);“我们一定要根据现在的有利条件加速发展生产力,使人民的物质生活好一些”[2](P128)。从唯物辩证法角度看,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许多矛盾,但其中有一个矛盾居于主导地位,决定和影响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邓小平指出:“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任务。”[2](P182)邓小平把“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和“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看成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两个方面,强调解决这一主要矛盾本来就应该成为党和国家工作的中心。邓小平论证了发展生产力、消灭贫穷的原因。首先,从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看,“从一九五八年到一九七八年这二十年的经验告诉我们: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1](P116)其次,现实的社会主义国家都建立在贫穷落后的基础上,而不是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过渡来的,贫穷的现实决定我们首先要消灭贫穷。邓小平说:“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在开始的一段很长时间内生产力水平不如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不可能完全消灭贫穷。所以,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消灭贫穷,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1](P10)同时,我们现在搞的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因为“没有贫穷的社会主义”[1](P265)。另外,邓小平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个名词叫共产主义[1](P137),而共产主义社会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这就需要生产力高度发达。他指出,从来就没有贫穷的共产主义,“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3](P52-53)。2.发展生产力能为走向共同富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邓小平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根本任务是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也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他指出,我们讲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到了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要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这就必然要求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这就意味着:第一,共产主义社会是典型的共同富裕的社会,是共同富裕的最完美、最典范的表现形式;第二,既然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就要尽可能地增加社会财富的总量,为将来进入共产主义准备基础;第三,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加快共同富裕的步伐,首先实现社会主义阶段的目标;第四,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个名词就是共产主义,而共产主义又是共同富裕的完美形态,是“没有人剥削人的制度,产品极大丰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1](P137)。根据以上分析,邓小平把发展生产力与共同富裕上升到社会主义原则的高度:“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1](P172),其中发展生产力是共同富裕的基础,共同富裕是发展生产力的目的,二者都是社会主义的原则。1992年南方谈话时,邓小平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与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本质加以概括,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成为社会主义的首要方面,把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最终要达到的目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显然是共同富裕的基础。(四)共同富裕的实现途径是先富带动后富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邓小平对怎样实现共同富裕讲得最多、最明了:允许和鼓励一部分有条件发展快的地区和个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先富起来的地区和个人,帮助和带动发展慢的地区和个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是邓小平共同富裕构想中最具创造性的思想,是对共同富裕的一种规律性认识。在这个构想中,先富是作为后富和共富的条件提出来的,一开始就被共富目标所规定。在先富、后富、共富链条上,部分先富是手段,共同富裕是目的,先富只有加上后富,最终才能达到共同富裕。早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把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允许一部分地区和个人先富起来作为一个大政策提了出来。这个大政策以承认差别、克服平均主义、打破“大锅饭”为切入点,以诚实劳动、合法经营为前提条件,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他说:“我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然而平均发展是不可能的。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实际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我们就是吃了这个亏。改革首先要打破平均主义,打破„大锅饭‟”[1](P155)。让一部分地区和个人先富起来,必然会产生巨大的示范力量,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比较快地富起来,这是一个“大政策”、“新办法”。这个大政策和新办法反映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现状,是符合中国实际的正确的战略决策。第一,共同富裕只有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增加才能逐步实现。我国人口多,底子薄,这决定了实现共同富裕必须经过一个较长的历史发展过程。第二,由于历史、地理、传统和文化等原因,我国现实生产力存在着多层次、非均衡的特点,物质基础、资金积累、生产条件、劳动资源都不一样。承认差别,允许和鼓励有条件的先发展,条件差的创造条件、逐步发展,才能缩小差别,最终消除差别。第三,在我国存在的多种经济成分中,由于生产关系不同,资本有机构成不同,经营水平和机遇不同,分配方式不同,人们的收入水平和富裕程度自然不会一样。第四,就劳动者个体而言,人们的智力、体力和技能不同,所处的环境、地区和就业部门、单位不同,再加上家庭人口不同,平均收入和实际富裕程度也不一样。总之,由于生产力发展状况及其所决定的收入分配方式等差别的存在,决定了共同富裕绝不可能是同时富裕、齐步走。因此,让一部分有条件的地区和个人先富起来,便成了共同富裕的现实基础和逻辑起点。让部分人、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拉大了我国东西部的贫富差距,但终究是我国共同富裕实现过程的开始,是共同富裕的必经阶段,是实现共同富裕过程中量的积累,是共同富裕的局部实现。部分先富说到底只能是手段、途径而非目的,不能总是停留在部分富裕阶段,让部分人富裕而另一部分人贫穷。所以,邓小平随后又及时提出了“两个大局”思想:“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1](P277-278)可见,“两个大局”是对一个大政策的深化和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道路上的一个具有战略性、步骤性的构建。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让一部分地区和个人先富起来,不是搞两极分化,不会产生两极分化,也不容许两极分化,这是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中坚定不移的原则。邓小平对先富和两极分化的关系给予了斩钉截铁的回答:既要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又要防止两极分化,走共同富裕的路。他设想,到20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并初步提出了解决的方法:“先富起来的地区多交点税,支持贫困地区的发展。”[1](P374)“对先富裕起来的个人,也要有一些限制,例如,征收所得税。还有,提倡有的人富起来以后,自愿拿出钱来办教育、修路。”[1](P111)先富帮后富是先富起来的地区的一种责任和义务,也是先富起来的个人的一种责任和义务。当然,国家必须在政策和法律上保护先富起来的地区和个人的合法利益,不允许随便向他们搞摊派、拉赞助,随便吃大户。当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后,收入分配有可能出现差距过大甚至是两极分化的问题。为此,邓小平强调一要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二要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按劳分配对于防止两极分化和收入差距过大起到巨大作用,“要把调节个人收入分配、防止两极分化,作为全局性的大事来抓。要区分不同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4](P470)。在这方面我们的基本方针应该是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加快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城乡、区域、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理论与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升华和执政理念的一个飞跃,与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科学发展观突出以人为本、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既反映了我国社会发展的要求,也体现了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最终要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一)以人为本是共同富裕的本质与核心邓小平强调共同富裕有一个最基本的立足点: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人民是社会主义的主人。第一,实现共同富裕为人民。邓小平一再指出:“我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1](P155);“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成果是属于人民的”[1](P255)。他认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代表着人民的最大、最根本的利益,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这就是说,人民应成为社会财富的享有者,实现最大的权益。第二,人民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决定性力量。邓小平反复讲,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充分发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要通过改革开放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改革开放的实质就是调动全国人民的积极性。他指出:“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1](P380)第三,一切遵从人民的意愿。邓小平说自己是“人民的儿子”,提出要把“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改革是非成败的根本标准,叮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嘱一定要“聚精会神地做几件使人民满意、高兴的事情”[1](P312)。他说:“人民,是看实践。人民一看,还是社会主义好,还是改革开放好,我们的事业就会万古长青。”[1](P381)由此可见,邓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体现的人民立场、人民利益、人民标准是其深刻蕴含着的本质与核心。我们党进一步强化这种本质与核心,提出了人民利益至上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突出强调以人为本与此是完全相通、一脉相承的。共同富裕思想始终贯彻着人民是主体、人民是主人的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和社会价值观,以人为本则是这一思想内涵顺理成章的引申和升华。人民群众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共产党人竭尽全力奋斗的最高理想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把推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机统一起来,以实现最广大人民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最大利益为最高准则。胡锦涛指出,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群众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始终坚持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把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要始终信任和依靠人民群众,坚决贯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根本工作路线,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推进党和人民的事业;就要始终诚心诚意地为人民群众谋利益,坚持以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为根本准则。这就把邓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进一步发展到一个更高的境界,即由党领导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共同富裕,上升到了党要领导人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新理念。(二)全面发展是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邓小平把发展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题,认为发展(首先是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是硬道理,强调发展是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发展。他要求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认为两大文明都建设好了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他指出:“我们要在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同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2](P208)由此可见,邓小平所强调的共同富裕是全国人民的全面富裕,共同富裕要求的发展是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这同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是一致的。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我们党对推进社会的全面发展认识日益提高,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要求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科学发展观突出强调“全面发展”,更加充分地体现了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更加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规律。它向我们指明,全面发展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必然要求。人民的生活需要是多方面的,在物质生活已达到一定水平的基础上,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等方面的需求就更迫切得到相应提高。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应当向富裕、民主、文明三大目标协调推进。因此,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要注重“三大文明”一起抓,推动社会全面进步。这样才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实现现代化,全面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三)协调发展是共同富裕的实现途径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邓小平所讲的共同富裕,既强调“富裕”又强调“共同”,其实质是反对和防止两极分化,让全国人民都享受富裕美好的生活。但“共同”不是“同步”,更不是“平均主义”。共同富裕是一个理想的最终目标,其实现需要一个长时期的过程,具体途径是“先富带后富”和区域协调发展。协调发展是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题中之义,科学发展观突出强调协调则是对这一重要思想的进一步丰富和强化。从上述构想可以看出,拉开收入差距是为了最终消灭差距,支持一部分地区先富的目的是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就是协调发展的辩证法。尽管我国已经达到了总体小康水平,但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东西地区发展的差距逐渐拉大,在发展进程中的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比较突出。目前我国的发展进入了经济结构的剧烈变动期,它可能有两种发展结果:一种是搞得好,经济社会继续向前发展,顺利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另一种是搞不好,社会出现贫富悬殊,社会矛盾加剧,导致经济发展的停滞和社会的动荡。针对新的发展阶段的新情况、新问题,党中央提出了加大宏观调整力度、实现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在科学发展观中突出强调协调发展,明确提出了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和自然、对内改革与对外开放“五个统筹”的基本要求。党中央已经决定实施一系列战略举措:一是在党的十五大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后,党的十六大进一步决定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通过加快这些地区的发展实现全国区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二是突出解决“三农问题”,在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农村税费改革基础上,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的一体化发展;三是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尽力扩大中等收入阶层比重,提高最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并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显然,在奔向共同富裕的发展进程中,统筹与协调的力度在加大,我国经济社会将在更高层次上稳步发展。(四)可持续发展是共同富裕的发展方式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中包含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其一,强调按经济规律办事,实现发展速度与经济效益的统一。邓小平指出:“我赞成劲可鼓不可泄。但是要强调一点,我们需要的是鼓实劲,不是鼓虚劲……拿科学的语言来说,就是按客观规律办事。”[2](P196)他认为“大跃进”式的高速度是以牺牲效益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代价的,不仅没有给经济建设带来真正的发展,反而造成了巨大的浪费和损失。因此,他强调一定要注重经济速度与经济效益的关系,走出一条发展速度既快、经济效益又好的新路子。其二,强调一切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他说:“要使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至少有两个重要特点是必须看到的:一个是底子薄……第二条是人口多,耕地少……人多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在生产还不够发展的条件下,吃饭、教育和就业都成为严重的问题。”[2](P163-164)所以,他强调坚持计划生育,合理利用资源。其三,强调运用高新科技推动经济发展。他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求“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1](P279),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他多次讲“中国要发展,离开科学不行”[1](P183),强调“要用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改造企业”,以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2](P129),并且“搞科技,越高越好,越新越好。”[1](P378)中国的发展方式既要立足国情、立足当前,又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以高新科技为第一生产力,合理利用资源,用尽可能少的投入和较低的消耗求得最好的质量、最高的经济效益。这种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实质上就是可持续发展之路。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理论是防止产生两极分化的理论武器(一)马克思关于两极分化的观点两极分化与共同富裕是体现社会本质的范畴,共同富裕还是两极分化体现着一个社会的根本性质。马克思针对两极分化指出:“第一种人积累财富,而第二种人最后除了自己的皮以外没有可出卖的东西。”[6](P781-782)资本主义积累“这一规律制约着同资本积累相适应的贫困积累。因此,在一极是财富的积累,同时在另一极,即在把自己的产品作为资本来生产的阶级方面,是贫困、劳动折磨、受奴役、无知、粗野和道德堕落的积累”[6](P708)。根据马克思的论述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条件下出现的两极分化现实可以得出结论:两极分化是体现社会本质的阶级范畴,它表明社会出现了一个阶级,他们人数不多却占有大量的生产资料,作为统治生产者和剥削生产者的手段,无偿占有别人创造的剩余劳动;同时,广大劳动者失去生产资料,只有靠出卖劳动力为生,从而产生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的两极,一极是资本家阶级财富的积累,另一极是无产阶级贫困的积累。因此,两极分化与阶级分化是联系在一起的,两极分化就是阶级分化。(二)共同富裕理论是正确处理收入差距扩大的理论依据正确认识我国收入差距的现状是正确处理分配矛盾的前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收入分配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贫富差距增大已是不争的事实。如何认识收入差距的扩大?我国目前收入差距是否正常?应不应将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的范围?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为正确认识这些问题提供了基本的理论依据。正确认识我国收入差距的扩大必须深入理解邓小平“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思想,客观认识适度拉开收入差距的必要性。首先,要看收入差距扩大的历史背景。我国收入差距的扩大始于改革开放初期,这种扩大是反对平均主义的需要。邓小平早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就提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2](P152)这一思想的提出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文革”结束不久,国民经济出现徘徊不前的局面,社会上“仇富”和“左”的思想根深蒂固,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创造性受到极大摧残,社会经济发展缓慢,全国人民处于共同贫困之中。“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打破了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平均主义枷锁,收入差距拉开对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创造性具有重要作用。其次,要看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后果。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差距拉开、贫富差距扩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我国分配领域的矛盾,但这是促进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普遍改善必须付出的代价,没有“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就不会有农村改革的成功和人民的丰衣足食,没有收入差距的适度扩大就不会有城市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的腾飞。实践证明,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适度拉开分配差距是打破平均主义、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要措施,收入差距适度拉大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已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所证明。邓小平既主张适度拉开收入差距以不断刺激劳动效率,又反对分配差距过大以免造成两极分化,且提出先富应当帮助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邓小平在主张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同时,认为应当将收入分配差距控制在一个合理的限度内。合理的限度是什么,目前我国贫富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差距是否处于合理范围?思考这些问题应考虑以下几个因素。第一,国际经验数据对比。改革开放前我国城乡居民总体基尼系数小于0.2,这个指标在世界上几乎是最低的,收入分配呈高度平均状态。改革开放后我国基尼系数逐渐变化,1981年~1989年从0.288上升到0.349,1989年以后迅速持续上升,目前达0.53或0.54,开始出现两极分化。第二,我国经济发展所处阶段。库兹涅茨提出著名的“倒U假说”认为,分配差距的变化通常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先扩大、后缩小。阿鲁瓦利亚将60个国家区分为低收入国、中下收入国、中上收入国、市场经济工业国四大类,认为中下收入国家基尼系数最高。据国际劳工组织统计,20世纪90年代基尼系数最高的国家是塞拉利昂、巴西、危地马拉、南非和巴拉圭等,同一时期发达国家的基尼系数则远低于这些国家,世界银行的报告显示,美国1997年为0.408,英国1991年为0.361,法国1995年为0.327。大体印证了上述结论。基尼系数的变化规律反映了生产力发展的一般要求,也印证了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客观真理性。我国正处于中下收入水平,基尼系数在今后相当长时间内还有升高的可能性。第三,我国的国情。我国是历史悠久的东方大国,有重人情、讲平均的传统,比较侧重于公平。同样是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日本基尼系数低于美国等西方国家,东南亚许多国家的基尼系数也低于经济水平大体相当的拉美国家。考虑东方文化的背景,我国不可能容纳高收入差距,必须将城乡总体基尼系数控制在0.5以内。(三)共同富裕理论是科学认识和处理两极分化的理论依据防止两极分化是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重要内容。我国的收入差距已处于非正常范围之内,而且近年还在持续扩大,防止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我国正在进行深入的市场经济改革,市场机制在经济运行中越来越起决定性的作用。市场机制本身具有经济分化的功能,极易引起社会分配矛盾加剧和两极分化,西方市场经济国家都经历过两极分化的阶段。我国的市场经济尽管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制约,但不可能完全消除市场机制在这方面的影响和作用,如果国家调控不好就有可能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防止两极分化必须反对任凭市场机制自发调节收入差距的倾向,依靠市场机制实现基尼系数的下降不仅需要经历漫长而痛苦的过程,而且往往要付出沉重的社会代价。19世纪欧洲广泛的罢工浪潮和近年来部分拉美国家的动乱都说明了这一点。拉美的事实说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国家不采取有效措施,任凭两极分化存在,最终会造成社会秩序混乱,危及社会经济发展。邓小平早就非常关注收入分配不公问题。1992年邓小平指出:“中国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后,一定要考虑分配问题。也就是说,要考虑落后地区和发达地区的差距问题。不同地区总会有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太小不行,太大也不行。如果仅仅是少数人富有,那就会落到资本主义去了。要研究提出分配这个问题和它的意义。”[7](P1356-1357)1993年进一步强调,十二亿人口怎样实现富裕,富裕起来以后财富怎样分配,这都是大问题。题目已经出来了,解决这个问题比解决发展起来的问题还困难。我们讲要防止两极分化,实际上两极分化自然出现。要利用各种手段、各种方法、各种方案来解决这些问题,“过去我们讲先发展起来。现在看,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7](P1364)。在邓小平的相关论述中,有关收入差距拉大问题的严重性、克服的艰巨性、解决的可能性、分配调节政策的合理性等都有涉及,这为我们解决当前收入分配不公的问题提供了指导。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四)邓小平强调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在于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决定产品的分配方式,而分配方式直接决定着社会成员财富的多少,即社会成员的贫富状况。邓小平认为,除了制定政策时要注意避免两极分化以外,还必须从社会经济制度上予以保证,而且只有社会经济制度上的保障才是最根本的保障。邓小平把这一基本原理和当代中国改革实践相结合,形成了关于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共同富裕的保障的思想。邓小平的这一思想有一个逐渐深化的过程。邓小平首先看到了与贫富差距直接相连的分配制度,认为资本主义贫富差距过大、两极分化的直接起因是分配制度、根本原因是社会制度,我国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就能避免贫富差距过大、两极分化。邓小平在1985年6月指出:“坚持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就不会产生贫富过大的差距。再过二十年、三十年,我国生产力发展起来了,也不会两极分化。”[1](P64)按劳分配的原则是由公有制决定的,邓小平沿着这条思路在1984年10月预言,“按照现在开放的办法,到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几千美元的时候,我们也不会产生新资产阶级”[1](P90-91),因为我们“基本的生产资料归国家所有,归集体所有,就是说归公有”[1](P91)。当他认识到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性质对保证“不会产生新资产阶级”具有决定作用时断言:“在本世纪内最后的十六年,无论怎么样开放,公有制经济始终还是主体。”[1](P91)1985年以后,邓小平形成了系统的公有制主体地位是共同富裕保障的思想,并先后四次直接把“公有制”和“共同富裕”联系在一起。第一次是在1985年全国科技大会期间,邓小平说,“我们允许个体经济发展,还允许中外合资经营和外资独营的企业发展,但是始终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1](P110);“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1](P111)。第二次是1985年8月28日会见外宾时说:“社会主义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二是不搞两极分化。”[1](P138)这里的社会主义的重要“方面”虽然没直接说共同富裕,但是从共同富裕的反面来说的,只不过换了一个说法。他还说:“我们的改革,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又注意不导致两极分化,过去四年我们就是按照这个方向走的,这就是坚持社会主义。”[1](P139)显然,这既是对过去的肯定,也是对未来的预示,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我们既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又要注意不导致两极分化。第三次是1985年9月23日的全国代表大会上,邓小平指出,在改革中,我们始终坚持两条根本原则,一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一是共同富裕。第四次是1985年10月23日,在会见外宾时邓小平说:“我们在改革中坚持了两条,一条是公有制经济始终占主体地位,一条是发展经济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始终避免两极分化。”[1](P149)邓小平深知,如果动摇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共同富裕就成为泡影,“只要我国经济中公有制占主体地位,就可以避免两极分化”[1](P149)。显然,这句话是他对二者联系的最集中的表述。在1992年概括社会主义本质的时候,邓小平虽然没有直接把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概括进去,但把公有制主体地位导致的结果即“消除两极分化”概括进去了。因为只有以公有制为基础才能消除两极分化,也才能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提供最根本的保障。参考文献: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增订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4]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邓小平文选(1975年-1982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1975-1997)[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责任编辑:陈文杰

  

  

篇四:2.请描述你心目中理想的共同富裕状态。

  初三政治升中总复习训练题(初三政治升中总复习训练题(五)升中总复习训练题

  考点五共同富裕、全面小康、考点五:共同富裕、全面小康、共同理想班级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姓名班级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单项选择题(

  1、中央政治局2010年审议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要使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0%;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9.5年提高到11.2年。这①符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A、①②③B、①③④②有利于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④是促使我国变人口大国为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规划D、②③④C、①②④③说明了政府的责任就是要实现教育公平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

  D、①④

  8、2009年1月9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举行。国家主席胡锦涛向获得200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忠诚、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光宪颁发奖励证书。这种做法①有利于形成一种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风尚②符合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④有利于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9、据中国政府网关于“你最关心的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哪些问题”的调查显示,“医疗、教育收费、收入差距、房价、社会保障、就业”等问题备受群众关注。而这些问题恰是今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所强调的工作重点。这表明()D、解决就业、缩小贫富差距是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A、党和政府的重视是解决群众关注问题的根本途径B、“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党的先进性的集中体现C、目前我国尚未实现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的目标10、着力解决民生问题,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我们党和政府的核心议题和公开的政治承诺。2007年,中央财政支出将达到26871.08亿元,以强化支农惠农政策、增加就业和社会保障支出、扩大教育政策受益面、促进东中西部协调发展。这说明(B、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最终目标C、认识民生问题的重要性是现阶段的根本任务D、增加财政的支出是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途径11、2006年第6期《半月谈》载文报道,今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达3397亿元,创历史最高水平。这意味着中央财政每支出的6.5元钱中,就有1元钱实实在在用在了农民身上。这样做有利于①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A.①②③②实现共同富裕B.②③④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C.①②④④全体农民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D.①②③④)A、“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③体现了党和国家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方针

  2、《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在部署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时指出,要坚持把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优先位置,要加大支持西藏、新疆和其他民族地区发展力度。加大民族地区的发展力度①体现了社会主义新型的民族关系A、①②③B、①②④②可以消除民族之间的不平等现象C、①④D、②③③有利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成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④是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最终目标的需要3、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的增长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同步”两个同步的目标。这启示我们①我国要加强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构建和谐社会②要从根本上改革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③要坚持同步富裕,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的成果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③④把提高人民收入放在经济社会的首要地位D、①

  12、2009年4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正式发布,提出要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文生制度。6月2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2009年在全国10%的县市区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凡年满60岁的农民,每月至少可拿到55元养老金。这①是实现同步富裕的必然要求A、①②③②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C、①②④)D、①②③④③体现了社会公平正义,使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④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B、②③④13、党中央、国务院从我国基本国情和整个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先后作出了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和中部崛起的战略决策。对此,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4、2011年2月28日中央部门预算首次向全社会公开74个部门自家“账本”。2011年继续中央部门“三公”经费预算,包括出境、出差、公务接待、公务用车、会议等支出,并向全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对此正确理解的是①我国努力建设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的政府②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民主更加健全③我国政府积极创造条件,让人民有序参与民主政治活动④我国政府有信心接受人民的监督,有决心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A、①②B、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5、着力解决民生问题,“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我们党和政府的核心议题和公开的政治承诺。2007年,中央财政支出将达到26871.08亿元,以强化支农惠农政策、增加就业和社会保障支出、扩大教育政策受益面、促进东中西部协调发展。这说明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③认识民生问题的重要性是现阶段的根本任务A、①②B、①③④C、①②④②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最终日标④增加财政的支出是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途径D、①②③④

  ①这符合社会主义最终目标的要求③这可以促进各地区同步、同等富裕A.①②③B.②③④

  ②这有利于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④这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C.①②④D.①②③④

  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纲要》指出,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改革开放的先行区和重要的经济中心区域。《纲要》明确提出“强化广州、佛山的同城效应,携领珠江三角洲地区打造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联系紧密的城市群”,广佛同城化已经上升成国家战略。根据材料,回答第14和15题。14、实现“广佛同城”发展A、有利于实现广州和佛山地区在经济、社会发展上的完全同步化B、体现了我国坚持深化改革,走同步富裕的道路C、表明佛山市贯彻科学发展观,努力实现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D、就能解决民生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15、贯彻落实“纲要”,实现区域性战略合作,我们必须A、消除发展思想隔阂,彻底消除一切负面因素B、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改变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C、大胆摆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束缚,提前进入全面小康社会D、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实现区域有限资源的合理配置

  6、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扶贫事业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我国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2.5亿已下降到2009年的两千多万。这表明A、我国即将迈入发达国家之列C、我国的主要矛盾已基本解决难安。”温总理的这句话……①反映了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②说明共同富裕不是同时富裕,出现收入差距不可避免④从一个侧面折射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特征③体现了我们党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B、对外开放是缩小贫富差距的主要措施D、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

  7、温家定总理说:“作为中国的总理,每念及我们还有3000万同胞没有解决温饱,我就忧心如焚,寝食

  

  

篇五:2.请描述你心目中理想的共同富裕状态。

  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过关训练试题及答案

  2.1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人民日报》北京2009年5月11日电,第二次中欧经贸高层对话在北京举行。关于中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问题,是中方重要关切.双方就此深入交换了意见。欧方认可中方取得的积极进展。对此下列看法正确的是()

  A.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完全建立

  B.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被欧盟认可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得到欧盟帮助

  D.中国积极与欧盟就中国市场经济地位问题进行对话

  2.浙江义乌,从一个地处偏僻山区的小县一跃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交易中心,以有形的市场模式,演绎出无穷的经济发展潜力,创造出一个的商业奇迹。这说明()

  A.市场经济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B.义乌快速发展因为他们最聪明

  .义乌的发展模式没有任何借鉴意义

  D.市场经济只在义乌起作用

  3.“2009珠港澳青年创业大赛”正在紧张筹备,团珠海市委希望鼓励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挖掘富有发展潜质的项目和创业团队。为他们提供自我实践、自我成长、自我

  发展的平台,深受同学们欢迎。这是因为()

  ①在我们社会,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已巍然成风②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创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③创业不会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④作为个人,只有从小树立创业意识、培养创业能力,才能实现自我价值。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②③④D.①③④

  4.十六大报告首次提出“四个尊重”(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作为“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的前提。下列现象能体现“四个尊重”方针的是()

  A.某校为建国六十周年开展艺演出活动

  B.海峡两岸开启大交流时代

  .国家鼓励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

  D.中国积极应对甲型H1N1流感

  5.初三学生杨某的妈妈是一家国有企业的工程师,月月有工资,季季有奖金,年终还有一些出勤奖和技术贡献奖。爸爸和人合伙开了一家智能玩具厂,因经营管理有方,年收人比妈妈还高,家庭生活过得很殷实。小立父母的职业和收入情况说明()

  A、我国坚持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方针

  B、公有制仍然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基础

  、按劳分配已不再是我国分配制度的主体

  D、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舶奋斗目标已经完全实现

  6.财政部明确表示,2008年我国将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稳健的财政政策,合理把握财政支出规模,优化支出结构,加大对民生的投入力度,超收部分重点用于“三农”、教育、医疗卫生、社保等并向中西部倾斜。这体现了()

  A.我国公民的共同理想

  B.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

  .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共同富裕D.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7.新浪财经2009年2月22日报道:中国个税起征点年内或从2000元调至2500元对个人所得税调整认识正确的是()

  ①这种调整符合我国国情与共同富裕的原则②这种做法减少了国家税收,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③有利于调节收入差距、缩小贫富差别④有利于实现分配公平,促进社会和谐

  A.①②③

  B.②③④.①②④D.①③④

  8.几位民营企业家提出以扶贫开发为主题的倡议,号召先富起的民营企业界人士以互惠互利、自觉自愿为原则,帮助“老、少、边、穷”地区培训人才、兴办项目、开发资;为缩小地区差距,促进共同富裕,动一份真情,献一份爱心,

  作一份贡献。材料表明()

  ①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一个根本原则②在分配中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③坚持平均主义,防止两极分化④先富带动后富,共奔富裕路

  A.①②③④

  B.①④.①②③D.①②④

  9.结合右图,为切实解决我国地域之间、城乡之间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就应该()

  ①承认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③有效地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④走“先富”带“后富”的共同富裕之路

  A、①②

  B、③④、②③④D、①②③④

  10.总体小康的特点()

  ①是低水平的小康,是不全面的小康,是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与全面小康有较大的差距

  ②总体的小康还是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③侧重于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④相当比重的人口还没有进入小康,总体的小康偏重于经济指标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②③④D.①③④

  11.面对日趋严重的经济危机,我国政府确定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据初步匡算,落实这

  些措施,到2010年底约需投资4万亿元。对落实这些措施,下列理解正确的有()

  ①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民展,推动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②充分说明社会主义国家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建设③能够彻底解决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④有利于减少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造成的不利影响

  A、①②③

  B、①②④、①③④D、

  ②③④

  12.下面这幅图告诉我们()

  ①我国尚未进入小康社会

  ②我国已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③我国还有部分人口没有解决温饱问题,

  各地区之间发展很不平衡

  ④我国的小康是低水平、

  不全面、发展不平衡的小康

  A.②④

  B.①③

  .①③④D.②③④

  二.多项选择题

  13、下列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说法,正确的是()

  A.到本世纪初,我国已经进入市场经济国家的行列

  B.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大致架构已经确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发达,市场的作用发挥得越充分,经济就越有生机和活力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发达,就会影响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14.下列关于“四个尊重”关系理解正确的是()

  A.“四个尊重”的核心是尊重劳动,基础是尊重知识,本质是尊重人才,关键是尊重创造

  B.知识是创造财富的最重要的资

  。劳动、知识、人才、创造四者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统一整体

  D。四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推动着社会不断进步

  15.“同在跑道上赛跑,总有一个第一”。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共同努力就能同时同步富裕

  B.共同富裕、全国致富是不可能的

  .同时富裕、同步富裕是不可能

  D.先富后富的差别最终导致两极分化

  16.至20世纪末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对此评价正确的是()

  A.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

  B。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大大增强

  。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D。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

  三.简答题

  17.2009年1月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大会揭晓2008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评选结果:两位科学家获得最高国家科学技术奖,一位获奖者是被称为中国神经外科事业的开拓者的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忠诚,另外一位获奖者是著名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光宪。

  

推荐访问:心目中 共同富裕 描述